• 最新
    • 热门
    • 版块
    • 系统文件
      • Term of Use
      • 新手必读
    • 外网链接
      • 汉纳Classic
      • 美华之声
    • 注册
    • 登录
    1. Angel Island
    2. 丹奇
    3. 帖子
    • 资料
    • 关注 1
    • 粉丝 2
    • 主题 94
    • 帖子 174
    • 最佳 6
    • 有争议的 0
    • 群组 1

    丹奇 发布的帖子

    • 铭记历史:两位美军二战英雄的故事

      铭记历史:两位美军二战英雄的故事

      丹奇 (2025年8月18日)

      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及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中国制作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休斯顿上映,我与先生一同观看了这部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南京 屠杀30万中国军民的暴行的电影故事片。影片通过普通人的镜头留存真实,构成铁证,记录历史,让人们直面人性的善恶与残酷,提醒战争如何将人推向绝境,彰显了勇敢与坚守的可贵。通过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唤醒世人对和平的珍视。这部电影不仅重现了日军的暴行,更凸显了在灭绝人性的黑暗中,那些宁死不屈的平民和见证者的光辉。

      作为南京人的后代,我为南京人遭受的悲惨命运深感悲怆的时候,我的美国先生评价了这部电影:“Great historical movie that touches my family still today. My father was in the Philippine theater fighting the Japanese … in fact he had his 28th birthday there on August 6th, the day we dropped the first atomic weapon on Hiroshima. His army unit suffered an over 80 % loss during the last year of the war. My wife is Chinese and her mother’s family ancestry hails from Nanjing. A great movie that details the absolute inhumanity that can occur in war BUT also the heroic preservation and courage of the oppressed population in Nanjing. A must‑see movie to refresh your memory of history or to learn of the atrocities humans are capable of when we dehumanize others.”
      (中文翻译: 这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电影,直到今天仍触动着我的家庭。我的父亲当年在菲律宾战场与日军作战……事实上,他在那里的第28个生日,正是1945年8月6日——我们向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的那一天。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他所在的部队伤亡超过80%……我的妻子是中国人,她母亲的家族祖籍在南京。这部电影不仅揭示了战争中绝对的非人道行径,同时也展现了南京人民在压迫中所展现出的英勇坚守与无畏不屈。这是一部必须要看的电影,它让你重新面对历史,或让你深刻了解当人类将他人非人化时,我们会犯下多么残酷的暴行。”)

      先生的评价让我想起曾经在十五年前写过的一个二战老兵系列,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生家族两个英雄分别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战,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故事。先生的上一辈亲人里,凡是男丁,全部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先生的父亲我的公公Roy, 到三个舅舅Joe, Bill, Homer, 以及姨父Delbert。二战英雄在凋零,其他几位舅舅参战故事没能及时访谈到,只收集到公公和姨父的故事。十五年前在纪念二战胜利的时候写了三篇文章以为纪念。今天我把这个系列合并为一篇文章,以史为鉴,呼唤和平。

      (1) 公公Roy 的故事

      Weixin Image_20250818232850_27.jpg

      1942年,24岁的Roy 告别结婚不到两年的妻子Doris和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大儿子Don, 参加了陆军炮兵。被派往二次大战的亚洲战场,美国的盟国和军事基地菲律宾,在森林里打击日军。正是由于当时美国的男人全部投入了战场,才给了美国妇女工作的机会。她们干着许多男人才能干的体力活,在兵工厂为战场生产军火飞机炮弹等。还要支撑家庭。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美国军人以全方位的支持。Roy的妻子带着孩子就当投身于大后方的生产建设工作。

      当时 成千上万的美军被货船运往亚洲战场。许多士兵在海途由于感染疾病,导致严重缺水,未到目的地就死去。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Roy 由于战地才能杰出,当上了火炮射击中士。战争的惨烈我们都在各种二战电影中有所了解。在菲力宾作战四年,Roy同去的23个战友中,最后只有他和另一个战友幸存。这给Roy 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Roy 由于战场表现优异,获得过不少荣誉和勋章绶带。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妻儿的身边,过着平静的生活,又接连养育了4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成年后又参加了海湾战争。然而战争的阴影常常笼罩着他。他很少谈论战场上的细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得知并记录当时战场情况的主要原因。偶尔谈起这个沉重的话题,问他消灭多少敌人时,老人家从不用 “杀了多少敌人” ,而是说“We went out to take care of business” (我们出去干活)。

      当美军飞虎队在中国战场支援中国抗日,Roy和战友们在菲律宾战场打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牵制日军力量,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1945年的8月6日Roy 在战场上度过了28岁生日,这一天也是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的日子,一周后,日本战败投降。美军在太平洋上的的浴血奋战,加速了日本军帝国主义的投降。

      抗击日军过程中,许多战友被俘,关押在中国沈阳战俘营,备受折磨和迫害。日本投降后,Roy 在菲律宾多待了半年,负责接收从美军战俘营解救回来的战友。Roy 给儿子们讲,当时看到的战俘个个瘦骨嶙峋,形同骷髅(look like skeletons),惨不忍睹。他们进食不能一下子太多,不然容易丧命。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这些战俘的胃已经严重萎缩。

      战争期间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Roy 对杀害了自己21位战友的日军充满了仇恨。儿子从学校领回一个日本同学,当天老人礼貌以待,次日训斥儿子永远不要带日本人进家门。就是这个抗日老兵,居然在90年代,从教会接纳了一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住在自己的家中。老夫妇细心照顾这个日本女孩,并与女孩建立深厚的感情。日本女孩回国后还保持了与Roy一家通讯。战争已逝,人性回归,Roy心中的恨已被悠悠岁月改变成感恩的心。

      Roy 晚年经常会坐着冥想,他想念他的那些花样年华就为国捐躯的战友。常常热泪盈眶地说“我比我的战友多活了60年,我这60年是替他们在活。我虽然没有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是我的生活很舒适,无忧无虑,我很知足了。比起那些长眠在外国战场上的战友,我得到的实在太多。”

      由于美国政府对二战老兵的重视,2004年,国会议员兰普森为了荣耀Roy 在二战前线为国奋战和Doris 在后方努力持家的奉献精神,在国会山庄特意飘了美国国旗,并将这面为他们而飘得国旗和来自国会档案馆的证明信一同寄给了两位老人。

       ![Weixin Image_20250818232937_28.jpg](/assets/uploads/files/1755744810490-weixin-image_20250818232937_28.jpg) 
      

      Weixin Image_20250818232941_29.jpg

      Weixin Image_20250818232948_33.jpg

      老人时常双手虔诚地取出这面国旗,缅怀过去的战争岁月,怀念牺牲的战友,感激美国政府对他的致敬,感动得老泪纵横。他告诉家人,他那天离开人间的时候,要用这面来自国会的国旗覆盖。

      2006年一月十八日,我的公公Roy 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临走之前,他告诉我们,他看见他的那些战友了。此前一个星期,他再次拿出那面国旗,摩挲着,深情地说,这是他一生最自豪的奖赏。

      Weixin Image_20250818232952_34.jpg

      公公去世后,遗体覆盖着这面美国国会为他国会山上空而飘扬过的国旗。他的骨灰盒由四个军人抬着,三个军人每人向空中射击七次,共21枪作为对Roy 这个二战英雄的礼遇。公公安葬在国家公墓,只有曾经的美国军人和家属才能安寝于此。10个月后,与公公相濡以沫62年的妻子Doris,思念老伴,也追随而去,与Roy合葬在国家公墓。公公Roy 享年88岁,婆婆Doris 享年84岁。那面曾经飘扬在国会,覆盖在公公遗体上的国旗,现在成为家族的传家之宝。

      (2) 从狙击手到战俘----姨父Delbert的故事

      先生的姨父Delbert 从小在农场上长大,由于经常帮着父亲看守庄稼,练成打野兔的本领。随手一枪,就能猎取。二战爆发后,年仅19岁的Delbert加入了美国陆军,担任狙击手,被派到德国战场。

      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白天,太阳在天空高照着,Delbert 和他的战友埋伏在伪装好的掩体里,德军的狙击手伪装得与白雪一体,无法鉴别。Delbert 的战友John是当时的Spotter观察员, 专门负责寻找敌军目标。当他看到敌军阵地上有太阳的反光一闪一闪的时候,马上确定那是德军狙击手仅仅露出的半截带着夜视镜的头部。Spotter 给了Delbert 一个手势,枪声响起,正中德军狙击手的头部。
      这是Delbert第一次杀人。怀着复杂的心情,他留下了敌人的皮夹,里面是一张敌军妻子和儿子的照片。Delbert 后来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个被自己射杀的敌军的家人。向他们表示忏悔。67后的今天,这个皮夹子一直保存在Delbert 姨父的手中直到三年前去世。

      Delbert的狙击任务在一次次内心的折磨中完成。他战绩卓著,被确认狙击敌军人数11人。一次执行狙击任务中,Delbert与战友陷入德军包围,他们试图转移,冲出敌军包围圈,在撤离的途中,Delbert 迅猛飞奔,敌军的子弹嗖嗖地追逐着他,可能由于他身材瘦小,当时的军裤肥大,居然有两颗子弹贴着他的腿部从裤管里穿过(这条裤子还被保存着)。战友速度太慢,落在后面。等到Delbert 回头招呼战友的时候,发现他倒在地上,他赶紧背起战友继续冲出敌军包围圈,结果发现战友已经牺牲。只好就地掩埋把自己白色的外衣盖在他身上以免德军找到他。

      回到营地,他悲伤极了。给战友的家里写了一封信,告诉了他们John牺牲的噩耗。这份信却被寄错了地址。50年被收到这份信的人家孙子从爷爷的圣经里找到,后留下一段感人的佳话,将在后面详述。

      约翰之死让Delbert彻底崩溃。他无法再接受“执行任务”这个说法,他的灵魂在煎熬。所在部队考虑到他的心态不稳,无法再胜任狙击手的任务,改派他做了医务兵(Medic),不再携带武器。日内瓦公约禁止交战双方射杀医务兵,因为他们不携带武器,不是交战人员。

      不久,他随新部队出任务,在一次被德军伏击的时候,Delbert所在部队伤亡惨重。几位同袍死于敌手,伤者连止痛药也无法提供。Delbert 和其他战友因受伤被德军俘虏,关入法西斯集中营,他成了战俘POW (Prisoner of War)。 此后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达半年之久,都以为他早已牺牲。

      Delbert和其他约50名美、英、法士兵一起被关押在一座集中营,每日只有发霉的面包、烂土豆汤为食。后来他们靠自己捕捉老鼠为生,比赛谁能抓得多,用老鼠尾巴串成项链做奖品。整只老鼠被吃得一干二净——没有浪费。在集中营,Delbert 和战友经受了非人的折磨。德军把他反吊双臂,用枪托猛戳他的脊背,逼他供出军事情报。Delbert坚贞不屈,没有向敌军妥协。

      一年半后,盟军取得战争的节节胜利。一天晚上,看管集中营的德军把这些来自美军,英军和法军的战俘全部关押在一个仓库里。战俘们听着在仓库顶部呼啸而过的炮弹,识别出这些炮弹是美军的,他们意识到,战争正在向东挺进,德军可能凌晨要枪决所有战俘。于是,在仔细观察后,战俘们发现,德军将领已经逃跑,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士兵看守仓库。战俘们因此决定越狱。他们冲出了被严守的仓库,与德军士兵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不少战俘在此次越狱过程中牺牲。幸存者终于逃出法西斯的魔爪,向着西部往东开进的美军奔跑,实现了胜利大逃亡。

      Delbert由于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两枚紫心勋章。一枚表彰他在作战被俘时负伤,另一枚表彰他在战俘营英勇不屈,被德军再次打伤(脊背由于在战俘营被枪托打伤落下了后遗症)的英雄事迹。并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奖章。

      战争结束后, Delbert 最终回到了美国,回到了堪萨斯父亲的农场。他履行了对自己和 John 的承诺,进入大学和医学院学习,成为一名医生,用行动兑现要“帮助人类”的誓言。他娶了高中时期的恋人,养育了四个成功的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成为生物学家。37岁时,他再次改行,当了牙医。

      他不喜欢谈论战争。战争虽然过去了,但是战场上的血腥屠杀和集中营的非人蹂躏,如影随行,一直折磨着他。他要靠服药才能解脱出来。有时若他未按时回家,妻子 Margorie 就会去他办公室找他,常常看到他闭门关灯,在黑暗的角落里蜷缩着,悄悄流泪——为那些死去的人、为自己活了下来而自责、为曾经做过的事而备受良心谴责。Delbert 每天都在寻求救赎,用每一个被他拯救的病人偿还曾经当狙击手时犯下的罪。

      多年来,Delbert 一直试图寻找那名他在战场上击毙的德国士兵的钱包中照片中的德国年轻女子和小男孩。他甚至曾两次前往德国,向当地的二战历史组织求助,并提供一万美元悬赏。但至今仍未找到他们。士兵的姓名,唯有 Delbert 一人知晓。

      John Royce 的遗体也从未被寻回。他依然安息在 Delbert Paschal 当年亲手埋葬他的地方——那片象征自由的圣地,就在德国与比利时的边境附近。

      3) 一封迟到了50年的二战来信

      二战期间,先生的姨父Delbert 19岁加入美国陆军被派往德国战场当了一名狙击手。Delbert 和战友John被德军包围。在突围时,战友牺牲。Delbert悲痛欲绝,从此没再当狙击手,而是当了一名医务兵。在最亲密的战友John牺牲后。他给战友的家人写了一封信。发出后,就再也没有音讯。

      50年后的一天,Delbert象往常一样,打开了一本VFW (Veterans of Foreign War)的杂志。他惊呆了。杂志上登着一封信,那是自己50年前写给已经牺牲的战友家人的信。Delbert 震惊万分,赶紧与杂志编辑部联系,告诉他们自己是当年的写信人,为何这封信会登载在杂志上。编辑部告诉他这封信的来历。

      这是那封信:
      Dear Mr. and Mrs. Royce,

      My name is Delbert Paschal, Private First Class, U.S. Army. I was John’s partner on recon patrols. John was my spotter. I was with him when he died. My guilt is tremendous as I am quite certain the bullet that killed John was meant me. I was the one who carried the gun. Rest assured that John didn’t suffer. I tried to carry him with me but the snow was too deep and the Krauts ( as the Germans were called ) were getting close. I quickly buried your son, covered by my white poncho, to hide him from the Krauts. We will retrieve him so he may be buried as the hero he was and the hero he died.
      I will never forget your son and how he saved my life. I pray the life I am blessed with now will be worthy of his sacrifice.

      Private First Class Delbert Paschal
      (中文翻译:尊敬的 Royce 先生与夫人:
      我叫 Delbert Paschal,是美军一等兵。我是 John 的巡逻搭档,他是我的观察员。我亲眼目睹他牺牲。内心深感愧疚,因为我确信,那颗子弹原本是射向我。我才是拿枪的人。请放心,John 没有遭受痛苦。我试图把他带走,但雪太深,德国兵离我们越来越近。我只得就地掩埋了他,用我的白色斗篷覆盖,避免他落入敌人之手。我们会回来接他,让他像英雄那样被安葬。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儿子,他救了我的命。我祈祷,余生能配得上他的牺牲。
      ——美军一等兵 Delbert Paschal)

      原来这封信50年前寄出后,被投递到了错误的地址。收到信的人家没有把信退回邮局,而是随手留下了。50年后,这家的年轻人对军事和战争很感兴趣,发现了这封来自二战战场的来信后,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就发给了VFW杂志社刊登。没想到被Delbert看到。

      与此同时,Delbert 牺牲战友的弟弟,一个也参加过二次大战的老兵,也碰巧在同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封信。战友弟弟激动万分,这封迟到了50年的信是哥哥的战友写给他们的啊。哥哥和战友Delbert曾经是那么亲密的战友,他们一个作为狙击手,一个SPOTTER, 并肩战斗在前线。如今看到这封登载在杂志上的信,让他第一次了解了哥哥牺牲时的情景,他激动万分。马上给杂志上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就是50年前应该的收信人。

      同一时间,杂志社收到了写信人和收信人的电话,令杂志社编辑感动不已。两家人因此接上了头。不久,Delbert 战友的弟弟携全家来到堪萨斯州的Wichita 市看望Delbert 一家。两个二战亲密战友的家人终于在50年后相逢。这是怎样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啊。50年来,Delbert 一次次回忆自己和战友在战场上的出生入死。今天终于见到战友的弟弟,一个也曾经在二战战场上从枪林弹雨里幸存的军人。Delbert 失去最亲密战友的痛苦在这次的相逢中得到了一丝安慰。

      Delbert 看着50多年前写下的字句,记忆仿佛昨日。他眼中噙满泪水,思绪飘回到那段失落的青春年华,那个与今日大相径庭的世界。

      他拿起电话拨给 VFW:“您好,我是信里的 Delbert Paschal……”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John Royce 的侄子与孙子(两人都以 John 为名,以纪念这位牺牲的叔叔)飞到堪萨斯与 Delbert 会面。

      在 Delbert 家中,他们听他讲述战争的残酷,以及 John 是如何在那天牺牲,救了他一命。Delbert 将一只法国送给他的精致红木盒子交给他们,盒盖上有一个十字架的标志。盒子里有一个铭牌:美军一等兵 John Royce,旁边缝着一枚班级戒指。铭牌已经染成棕色。小 John 问:“这是什么?” Delbert 回答:“那是你们叔叔的血迹。”两人轻轻触摸那血迹,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亲情和牺牲。大 John 说:“战争是关于牺牲的,是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今天见到你,Delbert,我知道我叔叔的牺牲是值得的。”

      Delbert 默默点头。五十多年后,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救赎。

      在战友家人离去之前,Delbert 把法国奖励自己的勋章和他从德军手里缴获的战利品SS军刀(现在是宝贵的收藏品)送给了他们做纪念。两家人从此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相聚,共同缅怀那段难忘的时光。Delbert在他们身上找回了战友的影子。

      多年来,一直想去看望姨父Delbert, 但是他三年前已经去世。给我进一步挖掘他的二战故事细节留下遗憾。

      今天重新发表这篇回忆文章,以纪念在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人类和平牺牲生命的中美两国英雄们。缅怀在战争中被侵略者夺去生命的普通百姓。铭记历史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告诉那些不了解历史,或者提醒那些忘记历史的人们: 远离战争,珍惜和平!

      (2010年5月9日初稿
      2025年8月18日修改)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南京照相馆》:历史的回声与当下的沉思— 从民族记忆到中美关系——在美华人的责任与忧思

      编者按

      这是一篇带着深沉家国情怀的观影札记。作者以《南京照相馆》为引子,将个体的观影体验延伸到民族记忆与现实思考之中。黑白影像中凝固的苦难,提醒我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珍贵馈赠。作为在美华人,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痛心与敬畏,更敏锐地联系到当下的中美关系,指出和平与理解才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文章情感真挚,立意高远,不止于叙述感动,而是呼吁读者将铭记转化为行动:在异国他乡团结互助、积极参与社会,以实际行动为和平投下庄严的一票。

      这篇文字既是历史的回望,也是现实的提醒,更是未来的呼声。它告诉我们:唯有记忆与责任并存,方能在动荡的世界里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

      《南京照相馆》:历史的回声与当下的沉思

      ——从民族记忆到中美关系——在美华人的责任与忧思

      作者:沙丽
      2025年8月18日

      今晚看完《南京照相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屈辱,每一个伤痛,影像里流淌的,不仅仅是南京的苦难记忆,更是民族无法抹去的浩劫与血泪。那些凝固在黑白胶片里的无助痛苦与屈辱!让我感觉到时光穿越般的震动,仿佛一瞬间把我拉回到那个山河皆破碎的动荡年代。

      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我生长在和平的环境里,从未真正体会过战争的残酷。但当画面定格在一张张陌生却熟悉的面孔上,我深切感受到和平并非理所当然,它是先辈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宁。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理由在享受和平时麻木不仁。

      而此刻,看到中美关系走到今天,心里更添几分沉重。身处两种文化之间,我们常常既要承受现实的摩擦,也要守护心中那份文化的根。或许,这就是“海外华人”的命运:在夹缝中前行,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来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肩上没有硝烟,但依然有责任去记住、去讲述。让记忆不被尘封,让未来的每一代都懂得珍惜当下的岁月静好。

      《南京照相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的映照。历史上,中美曾经并肩作战,共同推动了战争的终结;而今天,两国关系却陷入紧张对立。作为在美华人,我们自然感到忧虑,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与下一代的未来。

      《南京照相馆》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每一张面孔里。作为在美华人,我们既要铭记战争的代价,也要活出和平的担当。愿我们心怀感恩,彼此成全;愿中美之间,能在历史的教训中找到未来的智慧。

      一方面,我们是历史的继承者,要记住先辈们的苦难与坚韧;另一方面,我们也是今天的建设者,要在美国扎根、团结互助、积极参与社区与社会,用勤奋与担当赢得尊重。

      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更应守住合作的底线,因为只有和平,才让人们有选择的权利。在信息冲突、立场对立的今天,如何坚持“不伤害”,如何努力去理解?

      如果说电影让我们看见了“失去”的代价,那么我们的日常就该去实践“保存”的价值:保存善意,保存秩序,保存对彼此的体谅。当我们在美国把店面开亮,把孩子教好,把社区连接得更紧密,我们就是在为和平投票(一定要投票)一次又一次,日复一日。

      愿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敢于联结;也愿中美之间,能以更多理性与善意,换来更长久的可贵安宁!

      希望有时间都能去看一看!

      编辑:丹奇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我们永远不是朋友”:山川异域,不共戴天

      IMG_7036.jpeg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山川异域   不共戴天
      -“我们永远不是朋友”—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作者:海空
      2025年8月18(转载)

      202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80年了,《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终于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

      在这部电影里,再也没有所谓的良知未泯的鬼子兵、也不会再塑造幡然醒悟的刽子手、更不会洗白被骗的无辜日本普通人。

      什么敌人只是少数军国主义者、日本人民同是受害者......这些荒谬的谎言被完全戳穿,而是掷地有声的讲述一个真相:我们和日本,从来就不是朋友!

      其实只要稍微读点历史,都知道这是事实。

      在日本的历史上,只要对中国的态度显得不够极端、不够疯狂、不够残暴,稍微克制一点的日本政府都被日本人民给推翻了,侵华战争,可以说是是日本全民意志的火山喷发!

      1932年,主张对华克制的首相犬养毅,被代表底层意志的中下级军官乱枪射杀于官邸。

      消息传出来,全体日本民众举国欢呼天诛国贼,手舞足蹈和过年一样,凶手的审判席成了英雄演讲台!

      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

      根据据日本法务省档案(文件号:1932-刑特-47),凶手被抓了起来后,仅仅短短几天时间,日本各地普通民众向东京地方裁判所寄送请愿书超过10万封,其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血书,要求立即释放凶手。

      而大阪府警察部记录证实,日本青年团体爱国劳动党成员柴田三郎在难波车站前当众切断左手小指,连同请愿书寄往法庭;

      此后两周内,大量的日本人仿效断指行为给法庭施压。

      而主张严惩凶手的日本法务大臣铃木喜三郎,在短短的几天时间收到几百封死亡威胁信,每天被乌央乌央的日本人威胁要让他下去陪犬养毅,自己的住宅被愤怒的日本人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家里的玻璃全部被砸得稀烂,很多人愤怒的上去踹门要把他拖出来当街处死,之后铃木喜三郎不得不在恐惧中辞职。

      而刺杀犬养毅的凶手古贺清志在狱中每天都收到堆积如山的慰问品,包括食物、清酒、鲜花等,这些礼物多到堆满了整个监狱。

      狱卒对古贺清志崇拜得五体投地,恨不得把他当爹一样供着,大量的日本人汇集在监狱门口要求一睹英雄的风采。

      在审判过程中,根据庭审记录显示,古贺清志当庭宣称:刺杀阻挠圣战的首相是清除国贼!

      在旁听席上的日本民众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而在法庭外,数万日本民众正在集会,要求立即释放他们。

      什么是踏玛的圣战,就是罪恶滔天的侵华战争。

      日本法庭在巨大的压力下,最终刺杀首相的凶手仅仅被判刑4年,判决书中称说:被告动机出于忧国,情状可悯。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犬养毅是什么好人,事实是:

      代表日本精英的犬养毅认为日本实力还不够,不能快速打败中国,提出的策略是蚕食。

      而代表日本普通民众的中下级军官对此愤怒异常,认为不要给中国任何机会,要快速灭亡中国,也就是鲸吞.....

      刺杀了犬养毅之后,日本民众还不甘心,觉得应该杀掉所有对华克制的日本官员,要把他们连根拔起。

      1936年,日本中下级军官再次发动二二六事变,占领东京市中心,刺杀相对克制的内大臣斋藤实、藏相高桥是清等元老,而喊出来的口号就是:诛杀蠹贼,彻底解决支那问题!

      而在刺杀成功之后,日本再次举国欢庆,全体日本国民通过各种渠道声援叛军。

      大阪市民通过大阪每日新闻捐款热线募集,短期内就筹集到巨款,每一笔的用途注明了是:支援清君侧义士。

      东京小商人团体全面发动了起来,两天时间向代表叛军的日本陆军省大楼运送2.3吨饭团、味噌及清酒。

      日本不仅男的疯,女人更加疯狂。

      刺杀事件爆发的第二天,东京世田谷区主妇藤田佳子率领300名妇女制作1580个爱国饭团,由中学生送至叛军占领的国会议事堂。

      而吉原游廓妓女团体马上筹集巨额现金送了过去,声明:愿为将士暖榻酬国。这意思就是告诉他们:你们只要愿意去打中国,我们就愿意去卖了支持你们.....

      自此,日本进入了举国一致内阁时期。

      啥叫举国一致内阁,就是所有要求蚕食中国的日本精英都被日本人民干掉了,以后没人敢和日本人民对着干,而日本人民的意志就是:马上开战,灭亡中国。

      在二二六事变之后,内务省警保局1936年3月搞了一个你是否支持对中国全面开战的民意调查。

      其中76.8%的日本民众表示支持。

      而社会运动月报根据陆军省宣传课在1936年4月搞了一个你是否愿意为国参战的民意调查。

      其中高达93.5%的日本民众表示愿意参战。

      另外一个选项是:刺杀首相是否违法?

      其中97%的日本民众表示合法,因为这种行为代表了日本民众的意志。

      这些报告现在还存放在日本防卫省战史研究中心里。

      但是你别认为剩下的23.2%、6.5%、3%的民众是反对侵略中国的,他们只是想法和策略上不一样,就是我刚开始说的,仅仅是蚕食还是鲸吞的区别。

      原子弹下无冤魂,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那么我们就要看日本人,有没有反战的?

      我明确告诉你,有反战的,你打着灯笼去找,拿着放大镜去找,1000个日本人里,大约总能找到1个日本人是反战的,甚至他们是爱好和平的。

      但问题来了,请问是99.9%的好战的日本人代表日本人民呢?

      还是0.01%的日本人代表日本人民?

      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美军空军军官蒂贝茨活了92岁,他在1955年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从不后悔投下原子弹,一秒都没有。 当我看到广岛废墟照片时,我知道这避免了更多盟军登陆日本的伤亡。

      在2005年二战结束60周年的时候,他重申说:若重来一次,我仍会执行任务,我们结束了战争,而非延长屠杀。

      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炸死10万日本人,里面最多只有100个日本人是无辜的。

      而日本一直到最后都拒绝投降,成为疯魔叫嚣一亿玉碎,如果不使用原子弹,用常规战法,盟军至少要战死一万人。

      要知道到战争末期的硫磺岛战役,美军和日军的伤亡战损比几乎也达到了1比1。

      那么在100个日本人和一万个盟军士兵中,谁的生命更重要?

      傻逼都知道怎么选,所以蒂贝茨毫无心理负担,他在自传《飞行:战争与和平中的一生》中写道:

      我每晚都睡得安稳,因为我知道使用原子弹阻止了日本本土决战,否则如果按计划登陆九州,双方将多死百万人。

      所以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所谓的下克上,是日本全民战争意志的火山喷发!

      侵华战争,是日本全体民众的共同选择!

      事实上,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民众就疯狂的支持侵略。

      比如当时的大阪工人团体组织报国社,集体卖血筹款,向陆军省捐献1.2万日元。

      而长野县农妇山本千代卖掉祖传田地得到了400日元,全数捐作吉野号巡洋舰建造费。

      日本妓女成立妇人爱国会,疯狂的出去卖,将收入全数捐军,共筹8.7万日元。

      男的买血、女的卖身,日本人民献金总额约740万日元,而剩余的日本人疯狂的认购日本的战争国债最终达到2.3亿日元,这在当时是一笔超级巨款,可以支撑整个甲午战争的日本军费。

      日本大学生踊跃参军,当时38%的学生进入军队要去中国抢劫,剩下的62%不是不想去,是日本政府说你们悠着点,总要有人研发杀人机器.......

      在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举国欢庆,在搞庆祝游行没控制住,居然导致231人由于拥挤而踩踏致死........

      所以日本人民是无辜的?

      日本政府说我踏马的比他们罪过还少点,军国主义是日本人民的共同意志好不好。

      日本人就是疯狗,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政府好歹还能控制住,之后的几次政变日本彻底失控,全民疯狂要求到中国抢劫。

      日本精英要的是蚕食,是抢劫,日本民众要的是彻底灭绝!

      卢沟桥枪声响起,日本国内快速爆发百万民众大游行,逼迫政府全面征服支那,这不是军部绑架国民,是国民用刺刀顶着军部的脊梁向前冲!

      当时近卫文麿内阁还在盘算以战逼和,而日本平民已把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标语刷满街头;

      日本民众仅4小时就向陆军省捐赠2.3万日元恤兵金,要知道当时90%家庭月收入仅50日元。

      北平沦陷前十天,军用机捐款达299万日元,涵盖学生、老人甚至99岁的石塚松子。

      东京小学生集体上街募捐,硬币装满230个竹筒,兑换2030日元纸币送至陆军省;京都女学生寄送写有圣战已开始,凯歌皆属我的慰问袋。

      上海沦陷时,50万民众在上野公园集会,护送阵亡军官骨灰至靖国神社;

      当南京城化为血海,日本主妇正将庆祝战争胜利的糯米糕塞进孩子饭盒,举国上下,人同此心:杀光、烧光、抢光,他们想让我们的土地成为他们大和民族的新牧场!

      1931年,新婚妻子井上千代子为激励丈夫井上清出征中国而自杀,遗书称以死尽责,被媒体宣扬为军人妻子典范。

      士兵东史郎出征前,其母赠家传短刀并叮嘱好好杀人,杀光他们所有人。

      在这样的局面下,日本政府若敢犹豫半步,暴民的子弹就会穿透首相的胸膛。

      这,就是日本!一个将全民兽性锻造成国家意志的战争文明!

      所以什么是日本军国主义?

      它就是一部举国一致的战争绞肉机!

      从天皇到平民,从财阀到农妇,每一颗螺丝钉都严丝合缝地咬合在国家战车上,将整个民族的生存意志压铸成屠刀。

      这不是政客的阴谋,这是日本民族赌上国运的生死之战!

      我们的百年屈辱史,遭受太多列强侵略,但日本是不一样的。

      英国要钱,俄国要地,而日本是既要钱又要命,更是要彻底灭绝。

      日本和其它列强是不一样的,其它列强,是谁弱它就去抢劫谁。

      而日本呢?

      公元663年,我们当时还是盛世大唐,日本就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公元1592年,我们正是盛世大明,日本就发动了又一次侵略战争。

      日本比我们强,那一定发动侵略;

      反之日本即使实力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它也会赌国运发动侵略。

      因为穷山恶水产生的抢劫和掠夺写在了它的基因里!

      千年岛国,火山怒吼、地震撕裂、海啸吞噬……资源枯竭如绞索勒紧喉咙。

      极度的贫瘠,孕育了极致的内卷与对生命的轻贱:婴孩被亲手溺毙于水缸,老人蹒跚走向饿虎的山林......

      明治维新,不过是将敲骨吸髓升级为国家战略!跻身列强后,依旧是穷兵黩武的恶鬼,少女卖身南洋,皮肉钱化作战舰钢板;青年涌入军营,生平第一次尝到白米饭的滋味,整个民族的上升阶梯,每一阶都浸透着平民的血泪与邻国的血肉!

      举国如疯魔,万民皆兵痞!

      在每个鬼子兵的眼中,中国人不是人,是必须铲除的杂草,是必须腾空的生存空间,彻底灭亡,他们才能鸠占鹊巢,将这五千年华夏沃土,彻底据为己有!

      以前的电影写了什么?

      一个文盲不了解真相的鬼子兵?他是刺刀见红的野兽!

      一个能吟汉诗、痴迷中国文化的爱华者?

      他是更致命、更狡猾的豺狼!精美的伪装下,是更为贪婪的占有欲!

      我只能说原来的电影很傻很天真,他们真的打着灯笼,拿着放大镜,把那0.01%的日本人找出来,来代替99.9%的正常日本人。

      而南京照相馆的突破正在于此!告诉了世界:我们从来不是朋友!

      它借摄影师伊藤这张优雅皮囊,血淋淋撕开了文化侵略者的画皮,当他用流利汉语赞美秦淮风月,用镜头定格人间地狱时,那眼底的冰冷算计,比屠刀的寒光更让人胆寒!

      这就是真相,山川异域,不共戴天!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RE: 芙蓉街咖啡坊里的爱与伤(芷晨)

      文字细腻优美!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RE: 芙蓉街咖啡坊里的爱与伤(芷晨)

      热烈欢迎大才子!欣赏大作!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RE: 80年后的今天,在休斯顿听到南京的哭声-《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和何凌风教授〈南京照相馆〉观后》

      ——丹奇 (2025年8月17日)

      银幕重开血泪痕,
      长江呜咽哭沉沦。
      白骨三尺埋旧恨,
      青山万古记亡魂。
      铁证犹存昭史册,
      丹心不灭励来人。
      八旬回望悲声在,
      国殇长铭警后生。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RE: 80年后的今天,在休斯顿听到南京的哭声-《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再读华人丹奇(江西上高人)《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咏怀[玫瑰][玫瑰][玫瑰]
      腮上任谁无泪痕,大灯亮起始离身。
      妖魔嗜杀百人斩,血浪横流民众沉。
      忍对屠城三十万,临危留照百千帧。
      建康虽远悲声近,掩泣伤闻怜痛呻。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RE: 80年后的今天,在休斯顿听到南京的哭声-《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赏读美籍华人丹奇(江西宜春市上高二中罗玲,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南京照相馆》观后感感作
      八十春秋暮与晨,大洋两岸自相亲。
      休斯顿远乡心近,照相馆中情景真。
      国破家亡多少恨,日久年深怨恩珍。
      此夜满堂皆泣泪,东西情共哭华人。
      (2025年8月16日下午)
      这是宜春老年大学何凌风教授所作。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80年后的今天,在休斯顿听到南京的哭声-《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IMG_7025.jpeg

      丹奇(2025年8月15日)

      今天,正值中国抗战胜利暨日本投降80周年,我在休斯顿观看了《南京照相馆》的首映。影院几乎爆满,除了我先生一个白人,观众基本都是华人。影片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虽然我们曾有所了解,但当血淋淋的影像重现银幕,仍令人震颤。影院里,压抑的抽泣声此起彼伏;影片结束后,无一人起身,全场静默无声。大灯亮起时,大家才沉默地离开。

      日寇攻入南京时枪杀抢掠,百人斩的镜头,那为拍摄虚假新闻被迫假装欢欣鼓舞却被日寇摔死的婴儿,成千上万被俘虏的南京军民被鬼子赶下江中机枪扫射的惨烈,老金妻女逃亡失败遭遇残害的悲惨情景,阿昌忍辱负重最后壮烈牺牲,老金最后为了掩护毓秀和儿子,毅然决然的迎着鬼子刺刀走去,拿起相机拍下日寇丑恶嘴脸,壮烈牺牲的场景,一幕幕惊心动魄,惨不忍睹。令我悲愤交加,浑身颤抖,抽泣泪涌。

      走出影院那刻,心中沉痛难平。心情沉重难以呼吸。我再也不能自已,崩溃痛哭,无法自控。

      我的先生开车途中,默默守候等我平静下来。回家后也回忆起他父亲加入美军炮兵部队参加二次大战在菲律宾战场上抗击日军的艰难岁月,并在某电影评论区留下这段感言:

      “Great historical movie that touches my family still today. My father was in the Philippine theater fighting Japanese … in fact he had his 28th birthday there on August 6th, the day we dropped the first atomic weapon on Hiroshima. His army unit suffered an over 80 % loss during the last year of the war. My wife is Chinese and her mother’s family ancestry hails from Nanjing. A great movie that details the absolute inhumanity that can occur in war BUT also the heroic preservation and courage of the oppressed population in Nanjing. A must‑see movie to refresh your memory of history or to learn of the atrocities humans are capable of when we dehumanize others.”

      “这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电影,直到今天仍触动着我的家庭。我的父亲当年在菲律宾战场与日军作战……事实上,他在那里的第28个生日,正是1945年8月6日——我们向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的那一天。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他所在的部队伤亡超过80%……我的妻子是中国人,她母亲的家族祖籍在南京。这部电影不仅揭示了战争中绝对的非人道行径,同时也展现了南京人民在压迫中所展现出的英勇坚守与无畏不屈。这是一部必须要看的电影,它让你重新面对历史,或让你深刻了解当人类将他人非人化时,我们会犯下多么残酷的暴行。”

      IMG_7027.png

      感谢导演申奥冒着巨大压力将这段历史以电影形式呈现。影片讲述了一群普通南京市民在照相馆避难,意外冲洗出日军屠城照片,并冒死将底片带出城,成为审判战犯的关键证据——即“京字第一号证据” 。申奥以“微观切口”切入,放弃宏大叙事,聚焦普通百姓,从“身边人”的视角讲述历史,具有强大感染力,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共情 。

      片中演员刘昊然、王骁、高叶、王传君等人分别饰演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金承宗、戏子林毓秀及翻译官王广海。他们置身险境中,为保护底片不惜牺牲,展现了伟大的献身精神。我还被汉奸翻译官那种“无奈却仍试图救人”的复杂人性所打动。影片还揭露了日本摄影师表面友好实则阴险:他以“朋友”相称,给出通行证,却暗示据守关卡日军见特殊号码持证者即杀之。如此邪恶狡诈,让人愤懑窒息。这深刻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本质之冷酷——所谓“大东亚共荣”不过是侵略的幌子 。

      影片不仅真实再现历史,也以极高克制的手法处理暴力镜头——用留白营造压抑恐怖的氛围,而非猎奇的血腥炫耀 。这让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记重拳,让观众彻底“醒来”。
      因而使得这部电影具有了更高更深刻的观赏价值:
      • 历史真实:底片作为真相证据,见证历史不容篡改;
      • 人性反思:普通人在极端条件下的选择与坚守,展现良知与勇气;
      • 和平呼声:铭记惨痛历史,是防止悲剧重演的根基。

      观众评价也高度一致:影片在中国暑期档票房与口碑双高,许多观众把这部片视为“历史启蒙课”,家长带孩子观看,认为它帮助新一代了解民族苦难并传承记忆   。
      在影评方面,有人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films ever made about the Nanjing Massacre”,并称为“a powerful, gripping and spellbinding emotional journey” ;也有网友赞赏其“以普通人视角反映灾难,执行力很高,若干铺垫衔接得很好” 。

      IMG_7026.png

      推荐与呼吁

      朋友们,无论您身处何地,无论立场为何,都应铭记这段历史。请跨越地域、语言,一同走进影院,支持这部来自祖国的影片。让我们用影像守护真相,让记忆成为反抗侵略与呼唤和平的力量。

      铭记过去,警示未来。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赋诗一首:

      七律:国殇长铭警后生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丹奇 (2025年8月17日)

      银幕重开血泪痕,
      长江呜咽哭沉沦。
      白骨三尺埋旧恨,
      青山万古记亡魂。
      铁证犹存昭史册,
      丹心不灭励来人。
      八旬回望悲声在,
      国殇长铭警后生。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美版“宫斗”上演:马斯克喊话:“弹劾特朗普!”还爆他藏身爱泼斯坦档案!川普反击:断补贴、查移民!

      美版“宫斗”上演:马斯克喊话:“弹劾特朗普!”还爆他藏身爱泼斯坦档案!川普反击:断补贴、查移民!

      作者:Glee Violette
      来源:
      ⸻

      前言:

      这场最初被当作八卦趣闻来看的“科技巨头对决政治强人”的戏码,如今正迅速演变成一场涉及国家安全、政治清算乃至太空任务安全的严重危机。马斯克和特朗普之间的公开决裂不仅揭露了美国政商深层次的权力互动,更引发了一连串政策、经济、甚至司法层面的连锁反应。本贴持续更新他们之间的交锋细节和舆论震荡。

      ⸻

      更新:事情已经不再只是娱乐八卦,而是变得极其严肃。马斯克掌握了可以摧毁特朗普和其总统任期的信息。

      马斯克已公开爆料称特朗普牵涉在爱泼斯坦文件中。特朗普则威胁要切断马斯克的政府合同,而马斯克回应称他已经开始退役其太空飞船。史蒂夫·班农也加入战局,坚称马斯克是“非法移民”,应立即被驱逐出境。

      我会持续更新这一事件的发展。

      ⸻

      此前发布:

      “彻底结束了。”

      特朗普对记者说:“我和埃隆的关系原本很好,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

      我准备好爆米花了。

      这就像一场网球赛(周四)。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马斯克则实时在X(前Twitter)上回应。一些精彩回合如下:

      ⸻

      特朗普:“他以前说我很多好话,还没有直接批评我个人,但我相信很快就会有。”

      马斯克:“没有我,特朗普根本赢不了选举。民主党会控制众议院,共和党只会以51比49控制参议院。这么忘恩负义。”

      特朗普:“我对埃隆非常失望。我曾帮了他很多。”

      马斯克连续三天怒批特朗普提出的“宏伟预算案”,而特朗普表示他知道原因:

      特朗普:“埃隆不高兴是因为我们取消了电动车补贴,他的电动车业务很困难,他们还想要我们付几百亿美元的补贴。其实埃隆早就知道这事。”

      马斯克在X回击:“这法案从来没有让我看过哪怕一次,是在深夜匆忙通过的,连国会很多人都没来得及读!”

      马斯克接着说:“随你们便吧,就算这个法案继续削减电动车/太阳能补贴(虽然石油和天然气补贴一毛没动,太不公平了!!),但请把那些令人作呕的猪肉条款(浪费资金项目)从法案中砍掉。”

      ⸻

      特朗普告诉记者一切“都很好”,还夸了马斯克的工作表现,说他“可能还会回来”。
      但也讽刺道:

      特朗普:“说实话,我觉得他有点想回来了。不是第一个了。很多人离开我的团队后,会变得很想念。有些人接受了这个事实,有些人却因此变得敌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特朗普妄想综合症’吧。”

      他还提到了马斯克周五那只黑眼圈:

      特朗普:“我说你要不要化点妆?我们给你弄点化妆品。他说‘不用了’,这倒也挺好的,说明他愿意真实地做自己。”

      ——但特朗普自己,真的就是“他自己”吗?

      ⸻

      马斯克在X上翻出特朗普2012年的旧帖,批评联邦预算案:

      “赤字不允许!”马斯克配文:“我完全同意。”

      马斯克继续质问:“写下这些话的人去哪了?他被替换成替身了吗!?”

      替身?现在这种说法似乎越来越多了……

      不过马斯克当时在现场,他可能真的知道点什么。😉

      ⸻

      第一场交锋结束,第二场又开始了。

      特朗普离开椭圆形办公室后,在 Truth Social 发文:

      他说马斯克在他主导的“政府效率部”表现平平,“到后来都撑不住了”,“我让他离开的。”

      特朗普写道:“我取消了强制所有人购买电动车的政策(他很早就知道我会这么做!),结果他彻底疯了!”

      他还补刀:“预算里最容易省钱的方法就是终止埃隆的所有政府补贴和合同。我一直很惊讶拜登没这么干!”

      ⸻

      马斯克在X上回应了一串笑哭表情:“越来越精彩了。来啊,开干吧。”

      他还取消了对史蒂芬·米勒的关注。而米勒的妻子目前在马斯克的通讯团队工作,从白宫跳槽到马斯克公司。看来又是一场好戏。

      ⸻

      现在马斯克要开始“爆大料”了。

      马斯克写道:“特朗普在爱泼斯坦的档案里。这就是那些文件一直没公布的真正原因。玩得开心,DJT。”

      据《纽约时报》报道,马斯克自己也与爱泼斯坦有关联。爱泼斯坦在2018年曾对《纽约时报》称他是马斯克的金融顾问。而2014年,马斯克还曾被拍到与吉斯兰·麦克斯韦同出席聚会。

      目前,众议院民主党人已经正式要求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公布爱泼斯坦的档案。

      ⸻

      《纽约时报》称,马斯克旗下公司(主要是SpaceX)去年共获得近100份联邦政府合同,涉及17个政府机构,总金额高达30亿美元。随着特朗普放话要取消这些合同,马斯克的竞争对手股票正在暴涨,而他的公司股价迅速下滑。

      《国会山报》报道称,马斯克刚在X上发起一项投票,提议成立一个代表80%中间派的全新政党。

      班农则在怂恿特朗普:
      全面取消马斯克的合同、撤销其安全许可、调查其移民身份(称其“极有可能非法”)、调查其药物使用情况,最后——驱逐出境。

      ⸻

      问题来了:DOGE黑客是马斯克的忠实支持者。特朗普会不会连他们也一起踢走?(祈祷中)

      CNBC 报道,马斯克刚刚在X发文:“鉴于总统声称要取消我所有的政府合同,@SpaceX 将立即开始退役其龙飞船。”

      “龙飞船”是NASA用于向国际空间站运输宇航员和补给的唯一太空运输器。目前还有一艘飞船停靠在空间站——马斯克不会把里面的四名宇航员抛弃在那里吧?因为除了“龙”,NASA 目前没有备用方案。

      马斯克还赞同了一个建议——弹劾特朗普,并由JD·万斯接任的帖子。

      ⸻

      特朗普原定下午4点与警察兄弟会举行圆桌会议。看看这事会不会照常进行……

      **更新:**特朗普迟到了10分钟,和邦迪一起现身,试图摆出轻松姿态。他照本宣科地念着讲稿……但每当他脱稿插话时,语气都显得非常……怨恨。他趁机再次为他的“宏伟预算案”造势,说“进展不错”,但事实上该法案似乎已在参议院面临搁浅。

      邦迪发言时,特朗普已合上讲稿本,神情明显心不在焉。

      奇怪的是,在开场致辞和警察协会盛赞之后,直播突然中断了。
      画面一度混乱,镜头飘忽不定——特朗普是在离开吗?
      似乎是的。

      战争仍在继续,特朗普在 Truth Social,马斯克在X。

      待续……

      ⸻

      原文:By Glee Violette
      链接:

      UPDATE - This started out being entertaining - but now it is deadly serious. Musk has the information to destroy Trump and his presidency. Musk already dropped the bomb that Trump is in the Epstein files. Trump has threatened to cut Musk's government contracts, and Musk posted he is already decommissioning his spacecraft. Steve Bannon has chimed in that he "strongly believes" Musk is an "illegal alien" who should be deported.
      I am updating this post as things escalat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reviously posted - IT'S OFFICIALLY OVER.
      "Elon and I had a great relationship," Trump told reporters. "I don't know if we will anymore."

      Making popcorn.

      It's like a tennis match today (Thursday). Trump talking to reporters in the Oval Office, and Musk answering in real time on X. Some highlights and low bal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UMP: “He said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s about me, and he hasn’t said bad about me personally, but I’m sure that’ll be next.”

      MUSK: "Without me, Trump would have lost the election, Dems would control the House and the Republicans would be 51-49 in the Senate. Such ingratitude."

      TRUMP: "I'm very disappointed in Elon. I've helped Elon a lot"

      Musk has been ranting for 3 days now about Trump's "Big Beautiful Budget Bill". Trump says he knows why.

      TRUMP: "Elon’s upset because we took the EV mandate, which was a lot of money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y’re having a hard time with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y want us to pay billions and billions of dollars in subsidy. Elon knew this from the beginning."

      MUSK shot back on X: “This bill was never shown to me even once and was passed in the dead of night so fast that almost no one in Congress could even read it!”

      Musk continued:"Whatever. Keep the EV/solar incentive cuts in the bill, even though no oil & gas subsidies are touched (very unfair!!), but ditch the MOUNTAIN of DISGUSTING PORK in the bil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ump told the reporters today that everything's fine and praised the work Musk did, and said he will still be "back and forth, I think."
      BUT: "I'll be honest, I think he misses the place. He's not the first. People leave my administration and they love us. And then, at some point, they miss it so badly. And some of them embrace it and some of them actually become hostile. I don't know what it is. It's sort of Trump derangement syndrome, I guess they call it."

      Trump brought up the black eye Musk was sporting Friday:
      “I said do you want a little makeup? We’ll get you a little makeup. but he said ‘no, I don’t think so,’ which is interesting and very nice. He wants to be who he is.”

      AH - But is Trump really who HE is?

      On X, Elon Musk has been digging up old posts of Trump criticizing past federal budgets. “I couldn’t agree more,” Musk wrote as a caption for one 2012 post from Trump that reads, “deficits not allowed!”

      Musk later doubled down on this post. “Where is the man who wrote these words? Was he replaced by a body double!?

      A body double? Gee. Seems to be a lot of those going around these days.

      But Musk was there. He would kno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elp. The first match is over, and the second has begun.

      Trump's Oval Office meeting is over, and he has moved onto Truth Social, where he just wrote that Musk was “wearing thin” by the end of his tenure leading the president’s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and..... "I asked him to leave".

      “I took away his EV Mandate that forced everyone to buy Electric Cars that nobody else wanted (that he knew for months I was going to do!), and he just went CRAZY!” Trump wrote in the post.

      It didn't end there. Trump just posted: “The easiest way to save money in our Budget, Billions and Billions of Dollars, is to terminate Elon’s Governmental Subsidies and Contracts. I was always surprised that Biden didn’t do it!”
      . . . . . . . . . . . . . . . . . . . .
      Annnnnd Musk responded on X with laughing emojis:
      "This just keep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Go ahead. Make my day."

      Musk has just "unfollowed" Stephen Miller. Miller's wife works for Musk in communications, and left the White House with Musk to be wherever he works. This calls for a bowl of popcorn of its own.

      WHOA - NOW Musk is getting personal. "TIME TO DROP THE REALLY BIG BOMB". Musk that Trump “is in the Epstein files. That is the real reason they have not been made public. Have a nice day, DJT”

      The New York Times is reporting that Musk would know about that, too. Musk has his own connections to Jeffrey Epstein, who told the NYT in 2018 that he was a financial adviser to Musk. In 2014 Musk was photographed at a party in 2014 with Ghislaine Maxwell.

      AND House Democrats are already making a formal demand that AG Pam Bondi release the Epstein files NO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YT says that last year, Musk’s companies (mostly SpaceX) were promised $3 billion across nearly 100 different contracts with 17 federal agencies. With Trump threatening to cancel them, stock in Musk's competitors is rising today as quickly as Musk's is tanking.

      The Hill is reporting that Musk posted on X: “Is it time to create a new political party in America that actually represents the 80% in the middle.”
      Musk attached a survey to his post that allowed users to vote “yes” or “no” on the idea of a third political party.

      NYT is reporting that Steve Bannon is urging Trump to cancel all Musk contracts - AND revoke his security clearance - AND - investigate his immigration status, which he "strongly believes is illegal" - AND - start an investigation into his drug use. Oh. AND deport him.

      Question - The DOGE hackers are loyal to Musk. Will Trump kick them out too? (Crossing fingers!)

      CNBC is reporting that Musk just posted on X: “In light of the President’s statement about cancellation of my government contracts, @SpaceX will begin decommissioning its Dragon spacecraft immediately.”

      That is the spacecraft used to carry astronauts and cargo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for NASA.
      One is currently docked there - hopefully Musk won't abandon the 4 astronauts there. Without Dragon, NASA would find itself in an immediate bind because it does not have any other readily available alternatives to carry astronauts, food or supplies to the space station.

      AND - Elon Musk just agreed with another post saying that Trump should be impeached and JD Vance should replace hi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ump is scheduled to host a Roundtable with the Fraternal Order of Police at 4pm ET. We will see how that goes - or IF it goes....
      UPDATE: Trump showed up 10 minutes late, and is trying to look upbeat with Pam Bondi smiling beside him. He is reading from prepared notes... but when he goes off-script to add personal comments, he is sounding a bit.... bitter... He is using the opening to plug his Big Beautiful Bill, which he says is "doing nicely" but which is apparently looking dead in the Senate... Bondi is speaking now. Trump has closed his notebook and is definitely not engaged.

      Strange - after the opening remarks, including the FOP's gushing praise of Trump - the Live feed was CUT. The camera showed crazy angles - is Trump leaving?
      Apparently so. The feud continues, with Trump on Truth Social, and Musk on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ay tuned. This post will be updated....

      编译:林胥

      发布在 美华之音 &Voice of Chinese American
      丹奇丹
      丹奇
    • 企业正在打破忠诚契约:AT&T首席执行官直言不讳

      前言
      在全球职场加速变化的今天,“忠诚”这个曾被视为企业与员工关系基石的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AT&T CEO 最近的一番言论,更是将“忠诚已死”的观点推到聚光灯下。面对这样的风向,领导者与跟随者的关系将如何重构?组织文化与心理契约会被怎样改写?
      本篇由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领导力与跟随力研究教授 Dr. Mike Linville 撰写,提供了深刻且独到的视角,不仅批判了以恐惧替代信任的短视做法,也为未来的组织治理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思路。

      IMG_6927.jpeg

      企业正在打破忠诚契约:AT&T首席执行官直言不讳

      作者:迈克·林维尔博士
      跟随力与领导力研究教授 (Indiana Wesleyan University)
      2025年8月8日

      AT&T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坦基(John Stankey)本周因一句话登上了新闻头条(见下方链接):用各种方式暗示,职场忠诚已经死了。

      他在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明确表示:公司与员工之间相互承诺的时代已经结束。新的规则是——回到办公室、业绩优先、可随时替换。有人或许称这叫“现实主义”,而我称之为糟糕的领导力,甚至可能是披着外衣的有毒领导力。

      ⸻

      领导力的误判

      “当信任被打破时,绩效变成了服从,而非承诺。”——《哈佛商业评论》

      斯坦基的言论并不仅仅是一次业务转向,也不仅仅是要求远程员工回到现场工作那么简单。
      这是在拆解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这种契约不是建立在握手或制度手册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任、互惠和共同目标之上。
      当他将“忠诚”定义为过时,不只是重新定义职场文化,而是在向每一位员工释放一个信号:你是可以被替代的。
      这不是“严厉的关爱”,而是一份“去参与化”的蓝图。
      过去二十年,哈佛大学的艾米·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一再证明,当心理安全缺失时,员工会回避风险、保持沉默,创新也会陷入停滞。

      ⸻

      跟随力的因素

      “最优秀的追随者是独立、批判性思考者,他们会积极参与领导者的工作。”——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ey)

      当然,还有跟随力这一因素。
      有效的跟随力并不是被动服从,而是积极参与。
      凯利的研究提醒我们,最有价值的追随者是那些会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的批判性思考者。
      但问题在于:高质量的跟随力只会在领导者尊重并重视下属的环境中蓬勃发展。
      剥夺忠诚,用恐惧取而代之,你得到的不是灵活敏捷的执行者,而是谨慎求生的幸存者。

      ⸻

      短期收益,长期损失

      盖洛普《职场状态报告》:70%的离心员工将“不信任领导力”列为主要原因。

      是的,华尔街可能会为AT&T的成本控制和果断态度喝彩。
      但历史上充斥着这样的公司(如安然、希尔斯、柯达):它们在短期内取悦了股东,却在暗中流失人才、士气和适应力。
      盖洛普、德勤和麦肯锡的调查一再证实,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是缺乏对领导层的信任以及感到不被重视。
      “忠诚已死”的信息几乎等同于为这两种问题开了绿灯。

      ⸻

      权力的盲区

      当然,斯坦基并不认为这是有毒领导。
      许多高管相信自己只是在让公司与市场现实保持一致。
      然而,缺乏同理心的领导,不过是以命令驱动的管理。
      有毒领导常常躲在“绩效”和“问责”的语言背后,把自己包装成必要的纪律,而事实上,它正在侵蚀组织韧性的基石:让人们愿意追随,不是因为他们不得不,而是因为他们想要。

      “恐惧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激励方式。”——丹尼尔·戈尔曼,《情商》

      ⸻

      不同的前进之路

      想象一下,如果AT&T当时选择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既承认商业现实,又强化相互承诺,比如:

      “为了保持竞争力,我们必须迅速适应,这意味着工作方式需要改变。但我们对你们的承诺依然存在:我们会投资于你的成长,为你创造一个安全空间,让你能够大胆贡献,并回报你对我们的信任。”

      这样的声明并不会降低标准,反而会在尊重与合作的框架内,呼吁大家去达到更高的要求。

      ⸻

      我们需要的对话

      “领导力不是掌控一切,而是照顾你所负责的人。”——西蒙·西内克(Simon Sinek)

      领导力不仅是设定方向,更是激发他人与你一同踏上征途的意愿。
      扼杀忠诚或许能在财报电话会上赢得掌声,但却会耗尽真正驱动绩效的燃料。

      所以,既然你已经读到了这里,我想问你:

      斯坦基的立场,是大胆拥抱未来,还是在缓慢瓦解AT&T激励自家员工的能力?

      我欢迎你的看法,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类似文化转变的人——无论好坏。
      哦,对了,这里有《商业内幕》的原文链接:
      https://tinyurl.com/3z28zpdd

      ⸻
      原文:

      Organizations Are Breaking the Loyalty Pact: AT&T’s CEO Just Said It Out Loud

      By Dr. Mike Linville
      Professor of Followership and Leadership Studies

      AT&T’s CEO, John Stankey, made headlines this week (link below) by declaring, in so many words, that workplace loyalty is dead. His memo to employees made it clear: the era of mutual commitment between company and worker is over. The new order is in-office, performance-first, and replaceable. Some may call this realism. I call it poor leadership, perhaps even toxic leadership in disguise.

      The Leadership Miscalculation

      “When trust is broken, performance becomes compliance, not commitment.”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tankey’s message wasn’t simply a business pivot nor was it simply about requiring remote workers to return to their onsite workplaces. It was a dismantl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etween employer and employee, a contract built not on handshakes or policy manuals, but on trust, reciprocity, and shared purpose. By framing loyalty as outdated, Stankey isn’t just redefining workplace culture; he’s signaling to every employee that they are dispensable. This isn’t tough love. It’s a blueprint for disengagement. Anyone who has been around for the past couple of decades knows that Harvard’s Amy Edmondson has shown repeatedly that when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absent, employees avoid risk, stay silent, and innovation slows to a crawl.

      The Followership Factor

      “The best followers are independent, critical thinkers who actively engage with leaders.” – Robert Kelley

      And then, of course, there is the followership factor. Effective followership is not passive compliance. It’s active engagement. Robert Kelley’s research reminds us that the most valuable followers are critical thinkers who take initiative. But here’s the catch: high-quality followership thrives only in environments where leaders respect and value the people they lead. Strip away loyalty, replace it with fear, and you don’t get agile performers, you get cautious survivors.

      Short-Term Gains, Long-Term Losses

      Gallup’s State of the Workplace Report: 70% of disengaged employees cite “lack of trust in leadership” as a primary reason.

      Yes, Wall Street may applaud AT&T’s cost discipline and decisive tone. But history is littered with companies (think Enron, Sears, and Kodak) that pleased shareholders in the short term while quietly bleeding talent, morale, and adaptability. Surveys from Gallup, Deloitte, and McKinsey repeatedly confirm that the top reasons employees leave are lack of trust in leadership and feeling undervalued. The message that “loyalty is dead” practically guarantees both.

      The Blind Spot of Power

      Of course, Stankey doesn’t see this as toxic leadership. Many executives believe they are simply aligning the company with market realities. But leadership without empathy is little more than management by decree. Toxic leadership often hides behind the language of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It presents itself as necessary discipline, when in reality it’s eroding the very foundation of a resilient organization: the willingness of people to follow not because they have to, but because they want to.

      “Fear is not a sustainable motivator.” – Daniel Golema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Different Path Forward

      Imagine if AT&T had chosen a different message, one that acknowledged business realities while reinforcing mutual commitment. Something like:

      “We need to adapt quickly to remain competitive, and that means changes in how we work. But our commitment to you remains: we will invest in your growth, create a safe space for you to contribute boldly, and reward the trust you place in us.”

      Such a statement doesn’t compromise high standards. It raises them by calling people to perform within a framework of respect and partnership.

      The Conversation We Need to Have

      “Leadership is not about being in charge. It is about taking care of those in your charge.” – Simon Sinek

      Leadership is not just about setting direction. It’s about cultivating the will of others to join you on the journey. Killing loyalty may score points on an earnings call, but it empties the tank that fuels real performance.

      So, now that you have read this far, here is my question to you:

      Is Stankey’s stance a bold embrace of the future or a slow dismantling of AT&T’s ability to inspire its own people?

      I welcome your thoughts, especially from those who have lived through similar cultural shifts, for better or worse. Oh, and you will find the Business Insider article here: https://tinyurl.com/3z28zpdd

      作者简介:

      IMG_6928.jpeg

      以下是 Dr. Michael (Mike) Linville 及其在“跟随力”(Followership)研究方面贡献的简要介绍:

      ⸻

      关于 Dr. Mike Linville
      • 任职与背景:Dr. Linville 是美國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Indiana Wesleyan University)组织领导力博士项目(PhD i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中的教授,隶属于该校的领导力与跟随力研究部门 。
      • 经验丰富:他拥有长达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包括 15 年企业界经验,以及超过 28 年的国际非营利组织经验,其中曾在乌克兰基辅领导一所学院 。
      • 国际影响力:他曾获得乌克兰德拉马诺夫大学(Dragomanov University)银质奖章,表彰其在该国教育上的贡献 。此外,他创立了一个国际非营利组织,并担任乌克兰一个领导力智库的联合创始人和高级顾问 。
      • 学术专长:他持有领导力、情商、人格类型等多项专业认证,其中包括Ira Chaleff 的 “Followership Train the Trainer” 认证项目 。
      • 研究贡献:Linville 定期在国际学术与专业会议(如国际领导力协会年会)上发表演讲,也进行组织与个人层面的咨询 。

      ⸻

      “跟随力”(Followership)——Linville 所推动的研究领域
      • 开创教科书:与 Dr. Mark Rennaker 合著《Essentials of Followership: Rethinking the Leadership Paradigm with Purpose》,这是首部专门探讨跟随力的教科书,旨在颠覆传统领导范式,引入“purpose”(目标)概念,让跟随者从被动角色转型为积极参与者 。
      • 跟随力不是被动:他们强调,真正的跟随力不只是服从,而是积极主动,包括建设性挑战、批判性思维、支持领导者与团队协作等行为,跟随者同样对组织产生影响 。
      • 教育创新:Linville 与 Rennaker 在课程教学中推进“跟随力”教育,将其与领导力课程融合,帮助学生重新理解角色与责任,打破层级意识,提升领导与跟随之间的互动和意识 。
      • 理念推广:他们提出 “Purposeship”的概念——将领导者(Leader)、跟随者(Follower)、组织环境与共同目标(Purpose)结合构建系统化的领导体系 。

      翻译:ChatGPT5.0
      编辑:丹奇

      发布在 美华之音 &Voice of Chinese American
      丹奇丹
      丹奇
    • 回国见闻(201311)七十年后,她来兑现少女时的诺言

      前言: 一个不经意,刷到微信视频讲述牧琳爱老人的感人故事。一下子勾起了我十几年前的回忆。记得为牧老写过一篇文章,却由于发表文章的老网站已不复存在,这两天就像着魔般有了执念,在汉纳网-天使岛群查询了一遍,搜索不到。只好把过去十几年来淘汰的数台手提电脑和移动硬盘找出来,一点一点查找。终于找到了这篇写于2013年的文章。岛民好姐妹欣欣告诉我,她最近还梦到了牧老。因为她是带我去拜访牧老的,十二年过去,这个微信视频号和我的执念一下把岛民们唤醒。我们十二年 的情谊也在此刻复苏。大伙积极寻找文章,欣欣还告诉我,8月11日是牧琳爱老人的生日,那就用这篇文章重温我和牧老相会的美好时光,缅怀牧琳爱老人,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和大爱无疆的美国慈善天使,呼唤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绵延长存。

      回国见闻(201311)七十年后,她来兑现少女时的诺言

      丹奇(2013年3月7日)

      她,一个美国人,却在中国出生,只因父亲是本世纪初来中国的传教士。少女时光,目睹了军阀混战时中国民间百姓的疾苦和灾难。年少的心许下了诺言:长大后,要尽自己的努力救助中国的百姓。只是时光如梭,13岁以后,她便随父母回到了美国,经历了许多美国人都经历过的生活,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事业有成,本可以退休后留在美国安享晚年,然而少女时光的诺言时刻搅动着她的内心深处,令她不能安宁。

      她忘不了那些被卖到窑子里去的满车的穷苦妇女那哭泣的声音和绝望的目光,她忘不了曾经求助父亲帮帮她们而因父亲能力有限失望的煎熬。她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那里虽然不是祖籍国,却是她梦魂萦绕的第二故乡。生活的羁绊把她与故乡隔绝了七十年后,她终于有机会偕同夫婿一同回到了阔别一个甲子的中国。

      她看到了一个与自己的记忆迥然相异的新中国。她听到了深藏在心里几十年的梦想在召唤她。她要留在中国。数年后,她终于在同样眷恋自己的祖国而不愿离开美国的先生离世后,在80多岁的时候,变卖了在美国的一切所有,怀着那份少女的情结,独自一人,飘洋过海,回到了自己梦魂萦绕的故乡---中国,找到了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山东聊城刘庙村。在这里,她那从来没有安定下来的心终于踏实了。

      在这里,她奉献着自己的知识,担任了国际医院的名义院长,捐献着自己并不富有的积蓄,推动着美中两国的医疗交流,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当顾问做参谋。她的事迹已然在山东乃至全国流传,年届百岁高龄的她,心中有一个更深的梦想:永远留在中国的土地上,与这里的山水和人民合一。于是,她获得了特批的中国绿卡。终于实现了她少年时期的梦想,她重新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份子。
      她,便是天使岛正在传诵的国际友人牧琳爱!

      beb0902e-bbb3-4a4c-9536-48a2020e229f-P2275128.JPG

      她的故事震撼了我。我要去看望她,不但代表我自己,还要代表我们许许多多的海外华人,更要代表所有的汉纳人去看望她老人家!于是,在结束了对山东两个工厂的考察任务后,在天使岛民高欣的牵线搭桥积极奔走安排下,山东善者传媒公司董事长蔡永余先生悉心关照下,在聊城老年协会领导和高欣姐妹的陪同下,我终于能够践行我曾经对高欣许下的诺言,看望了这个令人敬爱的美国老人。

      老人知道我从美国回国旅行,这次抽空专门来看望她,也是满心欢喜,我们用英语热烈地交谈。她向我讲述了那段刻在她心里的故事和经历。她的渴盼能把自己终身所学奉献给中国人民的热情,深深地打动着我。当听说我们的汉纳传媒后,老人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自己正在写作并整理的书稿,希望我能帮她出版!她跟我讲述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她希望用这些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望着老人那渴求的目光,和她满头银白色的头发,我感动地哽咽了:我的思绪在她的叙述中急速地跌入时光倒流地隧道:眼前的老人家幻化成了那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她在那些流泪和绝望的穷苦妇女们前面痛心疾首,向大人求助无果时绝望无奈的眼神;那随着父母回美国,不断回眸恋恋不舍的眼神,那身在美国,心却向着中国痴痴眺望的眼神,那因着垂垂老去,亟不可待要重返故土的焦虑不堪的眼神,那争分夺秒,希望把自己的毕生所学记录下来的坚毅刚强的眼神,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迅速定格。继而转换成一记一记的重锤,击打着我的心,让我给老人许下一个诺言:我为您出书!

      我从流泪的遐想中由急速回到现实,我们这些华人移居海外多年后尚且不能完全适应那里的生活,永远改不了的中国胃时常要带我们归家。她一个高龄后回到中国的老人,能否习惯在中国的生活?带着疑问,我问她,“您快乐吗?”

      她说,“我非常快乐。我在这里有一个中国的家。“

      老人的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我在这个家里,看到了她结婚,生孩子。”老人指的是聊城政府为她派来的贴身秘书王玉青。

      “您吃得惯这里的东西吗?”我关切地问道。

      “吃得惯。我喜欢她给我做的饺子” 老人连连点头,并狡黠地把身边的小柜子抽屉拉出来,指着里面的许多DOVE 巧克力说,“她经常给我买巧克力吃!”

      我顺手把为她买的巧克力,牛奶和猕猴桃搬出来给她看,以此告诉她,我们来之前已经做了功课。知道她的喜好。这让她非常开心。

      老人年事已高,我关心她的医疗保障。由于长期住在中国,她在美国的medicaid 在中国没法享受。但是,陪同我访问的聊城老人协会的领导宽慰我说,“老人在我们这里享受与中国老人同等的待遇。同时她还是我们的聊城国际医院的名义院长,就这在医院职工宿舍区,有很好的就医条件!”

      听到这里,我的心终于放下。

      时光在我和老人的惺惺相惜中流逝,知道喧嚣过后的宁静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因为小王告诉过我们,老人非常喜欢有人来看她。我不舍离去。但不得不离去。我起身深深地拥抱着老人,安慰她,我以后再来山东,一定还回来看望她。老人眼里开始闪烁着泪光。我不忍再留,唯恐心里涌起的热流最后倾盆。唯有企盼,我那深深的拥抱给老人留下的是暖暖的爱意,绵延不绝…….

      牧老,我要请小王转告我对你的敬爱。并告诉您,那一天,天使岛来了很多天使看望她。而她才是这茫茫人世间,似水流年中,为美中人民衔泥筑巢的大天使!

      天使,是爱的化身!

      (后记:牧琳爱老人在我回到美国后不久病逝,没来得及整理完她的书稿,我为她出书的诺言也成为永久的遗憾!)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AALC强力推荐】哈佛大学免费课程上线啦!

      FFD9CD95-15F8-4D31-B67F-AC849560BFC5.png

      【AALC强力推荐】哈佛大学免费课程上线啦!

      美国亚裔领导力委员会(Asian Americans Leadership Council, AALC)隆重推荐:

      🎓 哈佛大学开设权威课程
      📜《American Government: Co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 在线学习 | 自由进度 | 免费旁听

      ⸻

      课程特色:
      ✔️ 了解美国宪政基础与政府结构
      ✔️ 增强政策理解力与公民参与意识
      ✔️ 提升未来亚裔领袖的公共素养
      ✔️ 高质量名校课程,免费学习机会
      ✔️ 可选认证证书(适用于简历或升学)

      ⸻

      课程详情:
      • 主讲教授:Thomas E. Patterson(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
      • 平台:Harvard PLL / edX
      • 学习时长:每周约 2–4 小时,共 4–6 周
      • 语言:英文授课,部分内容支持字幕
      • 学费:
      • 免费旁听(Audit)
      • 获证书约 $149(自选)

      ⸻

      立即报名(点击进入):
      🔗 https://pll.harvard.edu/course/american-government-constitutional-foundations

      ⸻

      AALC邀请您加入学习倡议:
      我们将组建学习交流群,定期分享学习心得与实践案例。
      欢迎广大社区成员、学生、非营利组织人员、以及有志于公共服务的朋友积极参与!

      📣 让我们携手学习宪政知识,培养亚裔领导力,共筑包容未来!

      主办单位:
      美国亚裔领导力委员会
      Asian Americans Leadership Council (AALC)
      2025年5月

      ⸻

      发布在 美华之音 &Voice of Chinese American
      丹奇丹
      丹奇
    • RE: 撰歌谣赋

      @一生健康 诗情画意,跃然屏幕!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RE: 木兰花慢·与岛主绽放游贵州

      哈哈,终于看到你回归天使岛!

      发布在 文学之窗 Literature Window
      丹奇丹
      丹奇
    • 重磅推荐:在风云变幻中寻找确定性——华人企业家的法律必修课来了!Lawmato Academy 美国企业法律培训班第三期 (附:专访童樟茂律师 )

      Weixin Image_20250416224529.jpg

      在风云变幻中寻找确定性——华人企业家的法律必修课来了!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风雨飘摇,中美关系复杂多变,全球供应链重构、出海政策频繁调整、国际法律环境愈发严峻。身处时代漩涡中的华人企业家,既面临机遇,也承担风险。

      此时此刻,如何合法合规在美运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规避法律雷区、搭建稳固的企业护城河,成为每一位华人企业家、出海高管和跨国管理者的必修课。

      重磅推荐:Lawmato Academy《企业法律101》第三期强势回归!

      这是一门为中美华人企业家量身打造的法律实战课程,由具有25年法律从业经验、达拉斯美中商会主席、百年律所合伙人、深耕中美跨国并购与融资领域的知名华人律师——Tom Tong(童樟茂)**亲自授课。

      十节高密度实战课程,系统构建企业法律思维框架,带你破解企业经营中的“灰犀牛”与“黑天鹅”。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问题?
      合同条款模糊,结果吃了哑巴亏?
      员工纠纷频发,处理毫无章法?
      知识产权被侵犯,却无从维权?
      面对诉讼、审计、政府调查,毫无准备?

      别等问题出现,才后悔没有法律思维!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Law for Business | 企业法律101(第三期)
      主讲讲师:Tom Tong(童樟茂)律师

      资历亮点:
      25年美国律师实务经验
      百年律所Troutman Pepper Locke 合伙人,资深跨境交易专家
      达拉斯美中商会主席,深耕中美法律及企业事务

      开课时间:2025年4月23日 每周二晚上8点半至10点
      课程形式:线上直播授课 + 实战笔记 + 答疑互动
      授课语言:中文

      【课程亮点】
      十节高密度实战课,涵盖企业法律全图谱
      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灵活高效
      中文授课,深入浅出,适合法律小白
      真实案例讲解,搭配预习材料+精华笔记
      实战派讲师指导,收获远超课堂

      【你将收获什么?】
      企业合规与风控思维的搭建方法
      合同条款设计与谈判技巧
      员工管理与劳动法合规重点
      商标版权保护与知识产权战略
      商业纠纷的预防与应对路径

      【适合人群】

      • 正在或即将出海的企业管理层
      • 在美国创业或经营企业的华人老板
      • 公司高管、法律顾问、业务骨干
      • 有志补齐法律短板的商业人士

      【一次投资,长期回报】
      一次律师咨询高达几百美金?
      十节系统课程 = 一整套法律实战能力构建
      投资认知升级 = 企业运转更稳、谈判更有底气、发展更有保障!

      这一课,是华人企业家的“定海神针”
      在动荡与不确定中,以法律为盾,以知识为帆。掌握法律武装,才能穿越危机、把握机遇。

      名额有限,欢迎扫码或私信报名!
      添加微信号 Lawrencetong 获取详情,进入专属学习社群!

      ——————————————————————————————
      附专访文章:

      年过半百美籍华人律师重新创业,一不小心竟颠覆整个行业

      2020年,对于很多人,都是人生转折的一年,而对于年过五旬的童樟茂(Tom Tong)律师,也不例外。

      在这一年,这名代理过上千起案件,涉案金额总计超40亿美元的德克萨斯州老律师,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型---从一名资深法律从业者,蜕变成一名再出发的创业者。

      “在23年法律生涯中,我经历过很多有史以来第一次的里程碑事件,而我现在在做的,是最引以为傲的第一次。”

      误入法律界的“异乡人”

      童樟茂来自中国浙江,自幼刻苦,并有语言天赋,中学时代就能熟练使用多种方言。在上世纪80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中,被山东大学录取,并顺利进入了当时最火的英美语言文学系就读。“在大学里,我对语言学,语义学等没有什么兴趣。但对写作与翻译等这些实用课非常喜欢。自己的愿望就是毕业后做一个出色的翻译。“

      但谁都没想到,对这个当时醉心文学,一心想以语言谋生的青年,命运却自有他独到的安排。

      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回浙江工作不到一年,因缘际会,他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

      “说实话,踏上美利坚土地时的感受,除了震惊美国的发达,更多的是不安。”

      “作为一个英文专业学生,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还是属于稀缺的人才,但是到了大家都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度后,我引以为傲的优势,消失了。“

      在迷茫中,他边读MBA边做小生意,工商硕士学位到手以后还去500强公司做过底层经理,但似乎未能规划出一条长远而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在辗转几个城市后,他来到了德克萨斯州。

      “幸运的是,在德克萨斯,一个为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机会出现了。“

      Tom Tong提到的机会,实则和台湾知名企业家王永庆先生旗下的台塑集团(Formosa Plastics Group)有关。

      70年代末,台塑集团抓住“石油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的机会,大肆收购美国企业,到了80、90年代,更是剑指石化行业发达的德州,在这里建厂并做起了塑料化工业务。

      不过, 台塑在德州当地也遭遇了几十起诉讼,由于诉讼中,控辩双方提交的很多材料,都需要中英互译,相关律师辗转找到了科班出身的Tom Tong。有着扎实翻译基础,并带着商学院配发的手提电脑,以及熟练的文字处理技术,他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为各律师事务所翻译了整整两年时间。这些笔译和口译任务让他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代理律师,以及庭审现场。他看到华人企业在美国急需法律支持,而且双语律师非常稀缺。

      也就是在这时候,他萌发了改变一生的想法:

      “也许,我也可以当1名律师。“
      想到就行动,Tom Tong开始白天忙碌工作,晚上挑灯准备申请法学院需要的LSAT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如愿收到了来自范德堡大学法学院的带奖录取通知书。

      Picture1.jpg
      范德堡大学校园 图源网络

      初生牛犊一战成名

      4年纳什维尔的求学时光,让Tom Tong建构起一套完整的英美法系知识体系,而过往的语言积淀和自身的人文素养,也让Tom从同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到德克萨斯老牌知名律所洛克律师事务所工作,成为这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牌律所里,第一位来自大陆的华人律师。

      “事实上,对于一个突然闯入法律界的异乡人,挑战才刚刚开始。进入律师事务所实习的第一个周末,大家集体活动是高尔夫球。可惜我从来没有碰过高尔夫。类似的尴尬局面此后还经常出现,比如自己第一次起草的文件让合伙人用红笔改得一片红。“

      Picture2.jpg
      年轻时的Tom Tong 图源口述者

      “还好,我们这代人都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这个精神支撑着我度过了菜鸟律师的成长期。为了写出让同事认可的文件,我多花时间,多修改几次。”年轻的童律师在一个周末运动时不慎摔伤骨折,在医院急诊等到凌晨,医生简单处理后,他直接回到办公室,通宵单手打字,在次日进手术室前完成了手头的工作任务。也就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在本世纪初“.com泡沫“大破灭时,许多年轻律师被解雇,而童律师保住了职位。于此同时,90年末,大洋彼岸的中国,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至此以后,中资企业集群式出走,海外上市,海外并购也日趋活跃。随之而来的是中资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尤其是对双语律师的需求。
      2000年,正值中国石化在纽交所上市前夕,中国石化及其关联公司却接到了德州一家石油公司的诉讼,对方索赔金额超过10亿美元,这也成了当时美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索赔金额第一高的诉讼案。

      “也许就是异乡人见异乡人的惺惺相惜,或是那种他乡遇故知后的心腹相托,在十几家有意向代理辩护的律所中没有一家拥有一个母语是中文的双语律师,我和我的团队很荣幸被选为这一案件的代理律师。”

      Tom Tong表示,由于案件涉及的人事错综复杂,在那个通信靠传真,文案靠手写的年代,他们单单是复印两百多箱的原始案件资料,再编号录入,最终存档,就花掉了几十万美元。

      “资料等身啊,以前的文人是故纸堆里讨生活,我们则是资料库里找证据,踏破铁鞋,日夜相继。毕竟,对方也是旗鼓相当的团队,输赢就是那么毫厘之间,比的就是谁准备更充分。”

      但就连Tom Tong也没想到,本以为在充分准备后,可以速战速决的诉讼,前前后足足拖了9年。这9年里,童律师很难有星期天休息日,白天组织律师团研究事实和法理,晚上和中国的客户沟通交流。不定期的中美两头跑也成了常态。由于案件涉及大量的关键证据是中文手写的传真,最多时有十多位翻译同时为该案服务。童律师亲自校对所有翻译文件,关键文件的翻译做到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客户,同时还要经得起对方地挑战。实践证明这些证据拥有致命的杀伤力。败诉方的律师最后走出法庭时,对他说“Tom,我多么希望你是在我的团队。“

      而就在这拉锯的过程中,法官曾劝说双方当事人谈判和解。但中方当事人无法接受对方的无理要求,表示拒绝。

      “庭下对方也暗示过和解 ,就是我们私下赔偿一些,他们可以撤诉。但我的当事人认为该诉讼毫无理由,简直是敲诈,绝不能让对方敲诈成功,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坚决打到底。“

      最终,在3300多天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南区联邦地区法院,Tom Tong团队和他的当事人,当庭听到法官宣布他们胜诉的喜讯。

      Picture3.jpg
      Tom Tong 律所合伙人工作照 图源口述者

      Tom Tong也表示,这一胜诉,对他自己,也对很多“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上百家大大小小中国企业找到Tom Tong,让Tom Tong为他们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并在处理股东纠纷,劳工争议,企业融资,政府调查,合同纠纷,大型收并购,大型商业诉讼等各方面,提供专业意见。童律师代理了中国第一家钻井公司在美国的业务,第一家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务飞机制造公司,第一家中国公司收购美国LNG码头设计工程公司,第一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建造火力发电设施,第一家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合资长期出口乙烷, 第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生产甲醇,等业务。使洛克律师事务所一度成了整个德克萨斯代理中国企业总数最多的律师事务所。

      打造一款共享型的法律咨询app

      不过,Tom Tong并不满足于此,在助力客场作战的大型企业之时,Tom Tong却把目光聚焦到了全球华人,以及在美生活的中产家庭和在美创业的小型企业上。

      不同于实力雄厚有较多律师选择的大企业,个人或小企业在遇到法律纠纷时,常会有如下的困难: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

      由于律师行业是一个有一定壁垒的行业,行业内部也有很多细分,隔行如隔山,即使是持牌律师,也不是各项精通的多面手。再加之美国属于联邦制,各州各县市,都有自己的立法权,普通人和小企业,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很难第一时间找到真正对口的律师。

      即使是获得对应律师的信息,打电话留言表达咨询诉求,也常面临对方担心咨询方只想免费咨询而选择不回话的情况。或者,即使有幸和律师取得电话沟通,由于法律行业的特殊性,一般免费咨询只有很短的时间,也不便给出较为明确的法律意见。

      其次,是成本。

      一般情况,美国的大部分律师事务所,还是采用“计时收费“的做法,律师制作小时单,描述工作内容,记录对应的工作时间,以小时单按月向客户收费,而新签订律师委托合同的客户,基于客户的信用度和案件的复杂难度,还会支付几千到几万美金不等的押金(Retainer)。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准备一笔数额不算小的预算。

      同时,进行咨询的当事人,还需要舟车劳顿,按照预约时间,赶到律师办公室见面,一来二回,费时费力。

      “当我在思考如何为普通人和小企业降低获得律师服务的门槛,让他们很方便地接触优质律师资源时---打造一款共享型法律咨询app的念头,突然蹦入我脑海中。“

      Tom Tong表示,在做后续市场调研时,他甚至发现,在相对保守的法律界,这样的app应用,此前是不存在的。

      Lawmato面前,人人平等

      Tom Tong和团队开发的这款App,名叫Lawmato,是全美首个法律咨询服务类共享应用。

      Picture4.jpg

      Lawmato APP按照 移民,地产、民事诉讼、家事法律、税法、刑法等十几个专业细分,将入驻律师一一分类,并透明地标出各律师的执业年限、执业所在地、资费标准、用户评级、外语能力等。

      客户使用Lawmato APP,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对口律师。

      由于该APP自带信用卡付款功能,律师有付费保证,在无需预付任何押金的情况下,律师也愿意提供专业服务。客户只需提交基本信息完成预约后,即可和律师通过Lawmato APP的加密语音及视频功能,开展在线咨询,不再需要赶到律师办公室见面。

      Picture5.png

      咨询后,平台会根据咨询耗时,自动无误地从事先绑定好的银行卡里扣除律师费用,并邀请客户对本次咨询做出评价。

      目前,Lawmato应用平台上,已经有一百多名律师入驻,提供几十个细分专业咨询,使用Lawmato APP就等于拥有了一个随时可以联系的私人律师团队---Tom Tong表示,这将改变以往法律纠纷中,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较强一方,更可能获得专业的法律指导的局面。

      Picture6.jpg
      Picture7.jpg

      Tom Tong坦言,很多人觉得他变了,从一个成绩斐然的法律人,转型成一个年过半百再出发的创业者。

      但他自己却又觉得没变,因为他只是执着,其实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

      “巨无霸抑或小人物,都是我服务地对象。我能亲自服务的个人和企业很有限,但通过Lawmato APP我可以帮助很多人。很欣慰,Lawmato APP在法律消费方面,基本实现了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景。”

      (文字图片转载来源:北美省钱快报,特此鸣谢)

      发布在 美华之音 &Voice of Chinese American
      丹奇丹
      丹奇
    • 但愿再受奥巴马”八年之苦”

      IMG_3278.jpeg

      作者:特里·卡特,《列克星敦先驱领袖报》
      编译:丹奇

      特朗普的支持者说:“我们在巴拉克·奥巴马的领导下受苦了8年。”
公平地说,我们来看看事实。

      奥巴马上任那天,道琼斯指数收于7949点。八年后,道琼斯指数几乎翻了三倍。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濒临破产,福特也好不到哪里去,它们的倒闭连同供应链的崩溃将导致数百万个工作岗位的流失。

      奥巴马推动了一项具有争议性的800亿美元救助计划来拯救汽车工业。美国汽车工业存活了下来,重新开始盈利,而这800亿美元全部连本带利地偿还了。

      虽然我们仍然容易受到独狼式袭击的威胁,但自9/11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外国恐怖组织成功在美国实施大规模袭击。

      奥巴马下令执行了击毙奥萨马·本·拉登的突袭行动。

      他将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部队人数从18万减少到1.5万,并增加了退伍军人事务部的拨款。

      他启动了一个名为“开门”的计划,自2010年以来,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数量下降了47%。

      他创造了连续73个月的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纪录。
由于奥巴马的监管政策,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12%,可再生能源产量翻倍以上,我们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减少了一半。

      他签署了《莉莉·莱德贝特法案》,使女性更容易因薪酬不平等起诉雇主。

      他的《公共土地管理综合法案》将超过200万英亩土地指定为荒野,创建了数千英里的步道,并保护了超过1000英里的河流。

      他将联邦赤字从2009年占GDP的9.8%减少到2016年的3.2%。

      尽管《平价医疗法案》存在诸多不足,我们似乎忘记了在该法案之前,你可能因为已有疾病而被拒绝保险,孩子们也不能在父母的保险下覆盖到26岁。

      奥巴马批准了145亿美元的系统来重建新奥尔良的防洪堤。

      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在我们自己的米奇·麦康奈尔公开宣称他的唯一使命就是阻挠奥巴马总统所做的一切时实现的。

      虽然奥巴马未能兑现竞选承诺关闭关塔那摩湾监狱,但该监狱的囚犯人数从242人减少到大约50人。

      他扩大了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资助,支持了脊髓损伤治疗和癌症等领域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信用卡公司不再能收取隐藏费用或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提高利率。

      大多数年份,奥巴马都会为军人家庭举办7月4日的派对。他抱过婴儿,和孩子们玩游戏,端上烧烤,带领大家为7月4日出生的女儿玛利亚唱“生日快乐”。

      福利支出减少了:每100个贫困家庭中,只有24个领取现金援助,而1996年这一数字是64个。

      奥巴马在十多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后安慰了受害家庭和社区。在桑迪胡克事件后,他说:“今天死去的大多数人是孩子,5到10岁之间美丽的小孩。”
然而,
他从未拿走
任何人的枪……
他在教堂的祭坛前自发地唱起了《奇异恩典》。

      他是自艾森豪威尔以来首位在两个任期内没有个人或政治丑闻的总统。
他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

      奥巴马总统并不完美,没有哪个人或哪个总统是完美的,你当然可以不同意他的政治意识形态。

      但要说我们受苦了?
如果这就是论点,如果这就是我们在巴拉克·奥巴马领导下8年所受的“苦”,我只有一个愿望:

      愿我们如此幸运,能再“受苦”8年。

      英文原稿:

      Trump supporters say, 'We suffered 8 years under Barack Obama.
      Fair enough. Let’s take a look.
      The day Obama took office, the Dow closed at 7,949 points. Eight years later, the Dow had almost tripled.
      General Motors and Chrysler were on the brink of bankruptcy, with Ford not far behind, and their failure, along with their supply chains, would have meant the loss of millions of jobs. Obama pushed through a controversial, $80 billion bailout to save the car industry. The U.S. car industry survived, started making money again, and the entire $80 billion was paid back, with interest.
      While we remain vulnerable to lone-wolf attacks, no 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 has successfully executed a mass attack here since 9/11.
      Obama ordered the raid that killed Osama Bin Laden.
      He drew down the number of troops from 180,000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o just 15,000, and increased funding for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He launched a program called Opening Doors which, since 2010, has led to a 47 percent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homeless veterans. He set a record 73 straight months of private-sector job growth.
      Due to Obama’s regulatory polici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ecreased by 12%, produc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more than doubled, and our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was cut in half.
      He signed The Lilly Ledbetter Act, making it easier for women to sue employers for unequal pay.
      His Omnibus Public Lands Management Act designated more than 2 million acres as wilderness, creating thousands of miles of trails and protecting over 1,000 miles of rivers.
      He reduced the federal deficit from 9.8 percent of GDP in 2009 to 3.2 percent in 2016.
      For all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we seem to have forgotten that, before the ACA, you could be denied coverage for a pre-existing condition and kids could not stay on their parents’ policies up to age 26.
      Obama approved a $14.5 billion system to rebuild the levees in New Orleans.
      All this, even as our own Mitch McConnell famously asserted that his singular mission would be to block anything President Obama tried to do.
      While Obama failed on his campaign pledge to close the prison at Guantanamo Bay, that prison’s population decreased from 242 to around 50.
      He expanded funding for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supporting ground breaking advancement in areas like spinal injury treatment and cancer.
      Credit card companies can no longer charge hidden fees or raise interest rates without advance notice.
      Most years, Obama threw a 4th of July party for military families. He held babies, played games with children, served barbecue, and led the singing of “Happy Birthday” to his daughter Malia, who was born on July 4.
      Welfare spending is down: for every 100 poor families, just 24 receive cash assistance, compared with 64 in 1996.
      Obama comforted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following more than a dozen mass shootings. After Sandy Hook, he said, “The majority of those who died today were children, beautiful little kids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0 years old.”
      Yet,
      he never took away
      anyone’s guns........
      He sang Amazing Grace, spontaneously, at the altar.
      He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since Eisenhower to serve two terms without personal or political scandal.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President Obama was not perfect, as no man and no president is, and you can certainly disagree with his political ideologies. But to say we suffered?
      If that’s the argument, if this is how we suffered for 8 years under Barack Obama, I have one wish:
      may we be so fortunate as to suffer 8 more."

      by Teri Carter, Lexington Herald-Leader

      发布在 美华之音 &Voice of Chinese American
      丹奇丹
      丹奇
    • 我选的总统

      作者:佚名
      `
      去年十月美国大选时,我和太太都将票投给川普。结果出来后,刚高兴了几天,就被数以千计的总统令搞得眼花缭乱。紧接着马思克的一阵乱斧,砍的我是晕头转向。然后是川普无差别的贸易战,让我这个曾经的生意人,百思不解。更有甚者,二月二十八号白宫的闹剧、美国代表在联合国的投票(反对称俄罗斯为俄乌战争的侵略者),让我瞠目结舌。还有穿插其间的朝令夕改、谎言频频,那叫一个目不暇接。

      不是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吗”?这不是我心目之中的美国总统!

      依我理解,美国二百多年来的立国之本,是捍卫民主与自由,匡扶正义,反对弱肉强食。如今的俄乌战争就是块试金石,它能试出文明与野蛮,试出正义与邪恶,试出美国将再次伟大或不再伟大。

      二零二二年二月,当俄罗斯的军队直逼基辅城下时,泽连斯基对其盟友说,我不要外逃的飞机,我要武器,这是真英雄,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生死。当前线回来的乌克兰女兵向泽连斯基献旗并敬礼时,总统单膝下跪,这就是真英雄,在人民面前可以卑微如尘埃。在白宫,面对副总统万斯毫无教养的羞辱,泽连斯基双臂抱胸,甩出一句国骂,这就是真英雄,可作强权们的喉中之梗。

      英雄不问出处,最好的诠释就是在英国白金汉宫,英王查尔斯亲自给泽连斯基披上外衣时说的,“英雄不需要西装”。

      当乌克兰人民身处生死存亡之际,川普向泽连斯基索要美国上届政府给予乌克兰的战争援助,我感到羞愧。当川普说,没有美国的援助,乌克兰撑不过两周,而泽连斯基回答到,普京讲过同样的话,他说的是三天,我感到羞愧。当川普说泽连斯基不是民选总统,是独裁者时,我感到羞愧。当记者问川普,你现在还认为泽连斯基是独裁者吗?川普反问到,我说过吗?我感到羞愧。当听到“枫叶漫话”的播主说:“乌克兰人选了一个小丑当总统,而美国人选了一个总统当小丑”。我更感到羞愧,因为那是我选的总统。

      编辑:林胥

      发布在 美华之音 &Voice of Chinese American
      丹奇丹
      丹奇
    • 国会议员西尔维斯特·特纳(Sylvester Turner)讣告

      IMG_8953.jpeg

      西尔维斯特·特纳(Sylvester Turner)——一位深受爱戴的父亲、祖父、兄弟、亲属,以及来自阿克斯之家(Acres Home)的儿子,他曾担任得克萨斯州众议员、休斯顿市市长,并最终成为得克萨斯州第18国会选区的美国众议员,于2025年3月5日安息主怀。

      西尔维斯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践行自己的使命。在他去世的当晚,他仍然出席国会联席会议,并在网上发布视频,呼吁全体美国人团结一致,保护最弱势群体。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动我们的医疗补助(Medicaid)。” 随后,他因长期健康问题,在家中安详离世。

      亲属和挚友

      西尔维斯特的亲人包括:
      • 女儿:阿什莉·佩奇·特纳·卡普顿(Ashley Paige Turner Captain)及其丈夫吉米·李·卡普顿(Jimmie Lee Captain),以及他们的子女安妮雅(Aniya)和詹姆森(Jameson);
      • 姐妹:帕特丽夏·丁农(Patricia Dinnon)、杰奎琳·特纳(Jacqueline Turner);
      • 兄弟:克利福德·特纳(Clifford Turner)、罗伯特·特纳(Robert Turner)、唐纳德·雷·特纳(Donald Ray Turner)及其妻子黛博拉(Deborah);
      • 前妻:谢丽尔(Cheryl);
      • 众多侄子、侄女、堂表亲戚,以及许多他视为家人的挚友。

      他已故的亲人包括:母亲露比·梅·特纳(Ruby Mae Turner)、父亲艾迪·特纳(Eddie Turner),以及兄弟姐妹阿尔弗雷德·“查尔斯”·特纳(Alfred “Charles” Turner)、里昂·特纳(Leon Turner)、珀莉·玛丽·泰隆(Pearlie Marie Tyrone)、马蒂·托马斯(Mattie Thomas)、埃弗雷特·特纳(Everett Turner)。

      西尔维斯特的家人特别感谢他忠实的工作人员——杰夫·斯普塔克(Jeff Syptak)和马瓦莱特·亨特(Marvalette Hunter),他们始终不离不弃,陪伴他直到生命的终点。

      生平

      西尔维斯特·特纳于1954年9月27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阿克斯之家(Acres Home),这是美国南部最大的非裔美国人非建制社区。他的母亲**露比·梅(Ruby Mae)在休斯顿的老莱斯酒店(Rice Hotel)担任女佣;父亲艾迪(Eddie)**则是大陆Ensco公司的油漆工,周末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割草,以补贴家用。

      他在一个两居室的房子里,与八个兄弟姐妹一起成长。13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母亲肩上。他常说,母亲是特纳家的首席执行官(CEO),她常教导他:“努力工作,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1973年,西尔维斯特以克莱因高中(Klein High School)的毕业生代表(valedictorian)身份毕业。四年后,他在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哈佛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并于1980年获得法学博士(J.D.)。1983年,他与人共同创办了巴恩斯与特纳律师事务所(Barnes & Turner)。

      政治生涯

      1988年,西尔维斯特当选得克萨斯州众议员,代表哈里斯县的第139选区,并连续13届连任。2003年至2009年,他担任得州众议院临时议长(Speaker Pro Tempore)。在州议会期间,他成功阻止了电力公司不合理地提高电费,推动儿童和家庭医疗更可负担,并领导恢复了数十亿美元的公立学校资金。

      2015年,西尔维斯特当选休斯顿市长。在两个任期内,他带领美国第四大城市应对了一系列挑战,包括财政赤字、无家可归问题,以及七次联邦级别的自然灾害,其中包括哈维飓风(Hurricane Harvey)和尤里冬季风暴(Winter Storm Uri)。

      在他的领导下,他被《60分钟》、MSNBC、CNN、CNBC、FOX新闻等主流媒体誉为思想领袖,并多次接受《华尔街日报》、《黑人企业杂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权威媒体的专访。

      2024年,他的挚友兼同事、国会众议员希拉·杰克逊·李(Sheila Jackson Lee)不幸去世后,西尔维斯特决定结束退休生活,竞选并当选得州第18国会选区的众议员,继续为人民服务。

      尽管成就斐然,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他的导师露比·莫斯利(Ruby Mosley)曾评价他:“阿克斯之家出生,阿克斯之家成长,阿克斯之家拥有。”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住在他深爱的阿克斯之家社区。

      ⸻

      葬礼安排

      遗体瞻仰

      休斯顿市政厅(市长遗体停灵)
      📍 时间:2025年3月11日(星期二)9:00 a.m. – 7:00 p.m.
      📍 地点:休斯顿市政厅 - 旋转大厅(Rotunda)
      📍 地址:901 Bagby Street, Houston, TX 77002

      得克萨斯州议会大厦(国会议员遗体停灵)
      📍 时间:2025年3月13日(星期四)中午 至 2025年3月14日(星期五)中午
      📍 地点:得州州议会大厦 - 旋转大厅(Rotunda)
      📍 地址:1100 Congress Avenue, Austin, TX 78701

      葬礼仪式

      📍 时间: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1:00 p.m. – 2:30 p.m.
      📍 地点:无墙教会(The Church Without Walls)
      📍 地址:5725 Queenston Blvd., Houston, TX 77084
      📍 主祭:拉尔夫·韦斯特博士(Dr. Ralph West)
      📍 葬礼后设有招待会

      📌 宾客请穿蓝色以纪念西尔维斯特。

      特别事项

      🔹 扶柩人:前安保团队成员
      🔹 葬礼直播:请点击此处观看在线直播
      🔹 悼念邮件:请寄至Turner Family, P.O. Box 56386, Houston, TX 77256
      🔹 捐款建议:请考虑向**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或其他慈善机构捐款,以西尔维斯特的名义。

      愿他安息。

      发布在 美华之音 &Voice of Chinese American
      丹奇丹
      丹奇
    • 纽约时报|观点:马斯克不明白政府为何重要

      来源: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作者:编辑委员会
      2025年3月8日 上午7:00(美东时间)
      原文链接:https://www.nytimes.com/2025/03/08/opinion/elon-musk-doge-government.html?smid=url-share

      IMG_2915.jpeg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成功故事是美国梦的典范。他一次次准确预测世界的发展方向,不仅创造了新产品,还催生了全新的产业。从在线支付的先驱,到构建SpaceX的卫星网络,再到特斯拉电动车的规模化生产,这些成就让他成为全球首富。

      但马斯克的财富并非仅仅源自他的个人才华。他在一个政治稳定、法治健全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并且离不开政府的大量支持。根据《华盛顿邮报》的分析,马斯克的公司至少获得了380亿美元的政府资金支持。NASA为SpaceX投入超过150亿美元,而特斯拉也获得了110亿美元的补贴,以促进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然而,如今,马斯克作为特朗普总统的重要顾问,正在破坏助他崛起的政府体系。他领导了一个名为“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简称DOGE)的机构,该机构并不存在于国会批准的政府体系内,但却擅自削减了数十亿美元的政府预算,并解雇了数千名科学家、监管人员及其他公务员。在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上,马斯克甚至手持电锯,公开宣称:“这就是砍向官僚机构的电锯!砍!”

      马斯克声称,政府就像一家公司,需要颠覆式创新,他要消除浪费,提高效率。他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联邦政府确实存在浪费和低效问题。纳税人、企业主和政府服务的使用者都深有体会,尤其是政府在技术应用上的落后和冗余。然而,DOGE的做法并不是在建设一个更好的政府,而是在无序地拆解政府的核心职能,威胁到美国人民的安全与福祉。

      举例来说,马斯克下令解雇核安全部门工作人员,导致政府不得不在几天后紧急召回他们;他终止了联邦埃博拉病毒监测的资金,即便事后承认监测埃博拉“可能是个好主意”,但资金仍未完全恢复。在他的推动下,政府干扰了癌症研究,拖延了基础交通项目,甚至试图关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该机构专门保护消费者免受银行欺诈)。

      更严重的是,马斯克和特朗普正在破坏法治,挑战宪法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他们坚称,选民希望变革,DOGE的口号是“人民投票支持重大改革”。但他们推行的政策并不是依法进行的改革,而是直接无视国会通过的法律,并试图削弱联邦法院的裁决权。特朗普近日称自己为“国王”,随后又辩解说自己是在开玩笑。但他试图凌驾于政府分权制衡体系之上的行为毫无玩笑的意味。

      即便马斯克的某些行为仍然在法律范围内,但他对商业与政府的根本区别却缺乏理解。在商业领域,企业可以通过不断试验和失败来优化产品,正如SpaceX早期经历了一系列火箭发射失败,最终才取得成功。马斯克本人也常说:“如果没有失败,那说明你创新得不够。” 但管理一个国家的航空管制系统或社会保障体系,并不能靠“失败”来试验。

      商业公司可以承担失败的风险,因为它们的目标是利润。但政府不能失败。如果推特(Twitter)宕机,人们只是无法发推文;但如果政府职能崩溃,人民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尽管政府运作中确实存在低效之处,但相较于国家基础设施崩溃带来的后果,某些程度的低效是可以接受的。

      混乱正在影响经济。特朗普政府的举措已经引起了党内一些人的不满。乔治亚州共和党众议员里奇·麦考密克(Rich McCormick) 在接受《亚特兰大宪法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步伐有点太快了。我们在极快的速度下前进,但我们还不知道后果是什么。” 特朗普在最近的一次内阁会议上表示,未来各部门的预算削减将由各自的部长负责,而马斯克的权限将被限制为顾问角色。但这是否会真正发生,仍然有待观察。

      美国的政府体系天生就是为了稳定而设计的。它与许多议会制国家不同,在那里,一次选举可能会引发政策的剧烈变化。而在美国,权力被分割在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独立的分支之间,因此极少有政党能够在长期内完全掌控政府。

      这种稳定性,尽管时常令人沮丧,但它实际上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它为企业提供了可预测的环境,鼓励投资和创新。然而,如今,美国正在经历政治不稳定的加剧,甚至出现政治暴力。在2020年总统选举之后,暴力事件明显增加,而最近对特朗普的刺杀未遂事件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定。根据世界银行的政治稳定指数,2013年美国位于全球前66%,而到了2023年,已经跌至全球国家的后半区。

      研究表明,即使是政治稳定性的小幅下降,也会对经济增长造成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环境的恶化。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例如英国脱欧后的经济混乱或特朗普执政时期的不确定性,企业家们更不愿意冒险推进重大创新,投资者也会对长期承诺持谨慎态度。

      DOGE只是特朗普破坏稳定性的诸多方式之一。此外,他还通过行政命令随意改写环境政策、重新诠释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甚至采取摇摆不定的关税政策。他还彻底颠覆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一边拉拢普京,一边疏远长期盟友。

      马斯克一直蔑视谨慎行事的态度,而特朗普更应该倾听党内那些对马斯克行为表示担忧的声音。混乱的影响已经显现——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股市震荡下跌。

      美国人崇尚冒险,但他们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来支撑这些冒险。

      编译:丹奇

      发布在 美华之音 &Voice of Chinese American
      丹奇丹
      丹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