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精神,百年传承之中山先生基督信仰
-
孙中山先生的基督信仰及其影响


(香港沙田: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國父孫中山題字「博愛」)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在“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的歌声感召和引领下,作为美南中山大学校友会代表之一,受邀参加了在崭新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举办的《中山大学99周年2023中山大学全球校友会会长论坛》。
这是凝聚校友人心和汇集校友力量的重要时刻。
2023年11月11号上午,在全民忙于网上购物的日子里,来自海内外的200多位中山大学校友在庄严而雄伟的逸仙楼里,分组举行了五个主题的研讨会,就各地校友会如何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共同促进母校发展建言献策。我被奇妙无意地安排到对自己余生事业具有关键联系和重要意义的第一组:
“中大精神与百年传承”
由于之前不知会分在哪一组,对于这一主题,自己完全没有准备。“中大精神”是什么?如何传承?幸好自己的座位被安排在最角上,安排到除两位召集人之外,20多位校友的最后一位发言。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倾听和思考,可是该讲的和容易讲的,都被前面的人讲完了,自己又不能去重复。感恩扎根于自己骨子里甚至灵魂里的习惯,“凡事谢恩,凡事祷告”,想起有一位伟人说过:“在后的,将要在前。”,突然来了灵感,想起了孙中山先生具有众多政治头衔之外,在他参加国民革命之前,他同时是一位医生,还有一个虔诚基督徒的身份。医生的传承建立“中山医科大学”,前面已有人讲了,只有他的基督徒身份和他的基督信仰没有人提及。只有人提到他的“天下为公”和“博爱”思想,而他的基督信仰是核心,会影响到他的思想以及后来的国民革命的理论,“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他所追求的基督信仰曾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灵性生命、革命追求及思想观念,并为他所追求的信仰做了美好的见证”。
这是历史事实,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在国内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几乎是空白,只有我这个来自外面的人来提出了,而我是毕业于生物学系的校友,进化论始祖达尔文的徒子徒孙,来提出与进化论完全相反、属于创造论为基础的基督信仰,有很好的反差效果和一定的发言权。自己对基督信仰有20多年的经历、专业教育和研究,正合适我来提了。于是,我把我的想法提出来,既然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所创立,以他的名字为校名,他的信仰也应该是中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传承和研究,提议中大历史系作为选修课之一。这也是校歌歌词里的一句:“中山手创,遗泽余芳”。
其中一位来自美国的校友补充说:“在美国的几乎所有中大校友,包括博士和教授,都参加过教会的活动,也有很多受洗成为基督徒,有的是教会的领导人如执事和长老,有的甚至是全职的牧师或是各地讲道的传道人,这就是说,在海外的中大校友传承了中山先生的基督信仰。”
作为小组召集人的深圳富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总裁,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广东惠来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校友之家”的倡议者和装修费100多万元的捐助者黄晓东校友补充说,基督教对早期中国的学校和医院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最早开始于澳门海外传道士的两位儿子,后来延伸于中大南校园的的教会学校-岭南大学,以及中国的其他大学。
后来,有研究怀士堂历史的校友介绍,中大怀士堂就是星期天基督徒作礼拜的地方,平时也是“青年会”的活动场所。(注“青年会”的称谓容易被误解为帮会,其实准确的称谓应该是“基督徒青年事工或青年团契”。因为大学生都是青年人)。现在所唱的校歌歌词也是岭南大学的,不过被谱上普通话的版本。这些历史也是应该真实地传承下去。
最后,作为小组召集人之一的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骆玲博士校友总结了“中大精神和百年传承”:
“中大精神包含:开放、包容、务实和拼博,是中山大学历史与文化的延续,也是海内外校友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下,各地校友应该继续秉持发扬和传承中大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当天下午的全体会议上,代表小组发言。
根据网上有关文章介绍,孙中山先生早年在香港受洗后,热衷于教会事工,积极地向同胞们传播基督福音。在伦敦被清廷驻英使馆秘密关押期间,他热切向主祈祷,全心依靠主。他曾向朋友这样回忆说:“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时唯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日,日夜不绝祈祷,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矣”。面临死亡,没有彷徨,向天父恒切祷告,这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坚定信仰的表现。
作为基督徒,孙中山先生既有坚强、圣善、伟大的一面,也有我们普通人性的有限及脆弱的一面。他既曾热心事主,也曾受过诱惑、信仰有过低潮的考验,还历经过成功和无数次的艰难考验,甚至多次失败的残酷打击,背负过各种沉重而痛苦的十字架。
1925年3月11日在其临终之际,他在病榻上清醒地对同志、家人及挚友语重心长地口授了“第四份遗嘱”:“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在特殊政治背景下一些历史时期,无法公开宣传,也不会受到重视的这“第四份遗嘱”,实事求是地证明了孙中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基督徒。
(以上资料来源于基督时报,作者:张光来。题目:国父孙中山:一位虔诚基督徒的美好见证)
中山先生的基督信仰及其影响,不论是从以上提到的新中大精神“开放、包容、务实和拼搏”,还是从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讲,都是值得中大后人进行研究和传承的。
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都是祂美好的安排。本来自己计划,小孩独立后,有了时间和经济基础,发挥余热,寻找一件有意义而且适合自己的事情来做。自己原来的专业已荒废多年,而且要采样和做实验,很难继续了,最多给予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供一定的赞助。
通过这次的研讨会,本人对于中山先生的基督信仰及其影响,产生了很大兴趣,心里很有负担,而国内又很少人涉及,初步决定:
1、晚年从事“中山基督信仰”之研究;
2、成立以中大人为基础的“孙逸仙基督信仰研究协会”,在海内外召开研讨会;
3、联系海内外这方面的研究人员,收集和介绍研究资料和文章,建立电子版和印刷版;
4、介绍有基督信仰的代表校友和他们取得的成就;
5、建议和推动中大成立“中山基督信仰”选修课程,赞助研究基金。
高松校长曾经说过:“做学问、干事业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因为凡从事有价值的研究和有意义的工作,都会遇到很多新挑战,都需要用内心的责任感激发出攻坚克难的勇气。”
虽然此事有很大的挑战和困难,但作为年过花甲的老中大人,我相信这是有荣于天地之主人;可告慰孙中山的在天之灵;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益于百年华诞的母校精神的传承和千万中大学子的凝聚力;是一项蒙恩蒙福的善举;是一件“有价值的研究和有意义的工作”;是孙先生所言“要做大事”的“大事”之一;是联系两岸三地很好的纽带;非常值得“用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完成。
“一日中大人,一生中大情”,这也是报效母校、感恩母校的具体表现之一。期待有更多的志同道合校友和朋友的参与和支持。
虽然人微言轻,但我满怀信心,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涓涓细流,可汇成江河,“在祂没有难成之事”,凡事都有祂的预备。自己开始一小步(也许前面有很多中大人早已在走),自然有人会接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