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过后,上海还能留下什么?
-
【网路文摘】: 吴老师醉后笑谈 近距离2
虽然富丽堂皇的大厦和五彩斑斓的灯光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现代文明,但上海仍然无愧于太平洋西岸最璀璨的明珠。
每一次在上海作短暂的停留,连太平洋上湿漉漉的风,仿佛也有一种文明的气息。
文明,不知到底是上海人的骄傲,还是外人自我认识的折射。
生活在苏北的我,对上海人的骄傲是有记忆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人到苏北访老亲,最郑重的礼物是两包大白兔奶糖,走的时候大包小包都装得满满的,有老母鸡、老雄鸭、大螃蟹,还有芋头之类的时新果蔬。
虽然赚了莫大的便宜,但他们仍然抹不掉赐予的骄傲。
但那是老上海人,如今的上海确是文明的典范。
可能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不屑于身边的某一现象时,往往会有人冒出这么一句:在上海,才不会这样!
是的,很多时候,很多事,在上海,确实不会这样!
当武汉在挣扎时,有人说,如果在上海,就不会这样。
当郑州在挣扎时,又有人说,如果在上海,就不会这样。
当西安在挣扎时,还有人说,如果在上海,就不会这样。
然后,就真的在上海了。很遗憾,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气质高雅的魔都,并没有展示出我们曾经想像的文明。
服装再昂贵,妆容再时尚,除了和我们一样要吃饭之外,也一样要拉屎、撒尿;生病了也一样要吃药、挂水、手术。
当然,也要用同样的方法抗疫:足不出户,食物配给,延误治疗,崩溃号哭。
社交平台上,到处是求援呼救的声音。有的没食物可吃,有的买不了药看不了病,甚至患了急症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当那位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得不到救治的护士在痛苦了几个小时后离世的消息遍布网络时,我们以为这也许只是一个意外,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同样遗憾的是,这样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
没过几天,又一位老人因为哮喘发作,而接另一个病人的120车上的工作人员连借一下抢救设备都冷漠地拒绝了,最后老人不治而亡。
4月11日下午,又一位咳嗽患者找不到救治的医院,痛苦地在地上躺了2个小时后含恨离世。而他的女儿要为爸爸讨回公道的文字,就如同一粒灰尘丢在黄浦江面上,寂静无声。
普通人如是,资源丰富的人也不例外。富豪们一菜难求的消息也在网上飞传。
连一直以正能量示人的编剧六六、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老母亲也因为没得到及时救治也撒手西去。
如果说六六、郎咸平们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话,那个有5岁的孩子,在前一天刚做过核酸的情况下,又在等待核酸结果的过程中离开了人世,而核酸的阴性报告在他死后2个小时终于姗姗来迟。
有多少人为他心痛?我不知道。他们正忙着为自己的空荡荡的胃而呼喊。
一对阴性报告的夫妻被强行带走隔离时,我从录音里听得更多的是威胁和哭求的声音。
4月13日,在一个狭小的朋友圈里传出一个消息,虹口区卫健委信息中心主任钱文雄在办公室自缢身亡。也许是由于逝者身份的原因,这则消息的传播超出了它应有范围,并且传闻中他的妻子也随后自杀了。
第二天辟谣平台辟谣说其妻并没有自杀,但对钱文友的离世只字不提。我无法想像,这样一则冷至冰点的文字是如何送到公众面前的。
即便有无数的人处于煎熬之中,可有人仍然似乎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他们忙碌着策划美食大赛,却被一个只有半只馒头的“作品”把脸打得啪啪地响。
当不幸还在上演,4月12日,东方卫视精心策划了一台一厢情愿地以为又可以赚足正能量的晚会。
一个人要对他人的伤痛漠视到什么程度,才能在苦痛的声潮中设计出如此精致而毫无意义的文字:
总主题:众志成城,同心守沪
第一篇章:决心守沪
第二篇章:信心守沪
第三篇章:暖心守沪
第四篇章:齐心守沪
高潮语:上海加油
上海,这到底是怎么了?令人艳羡的优雅、高贵呢?
一场并不太大的风暴,就将这个一向以精致示人的丽人的衣裙刮得无处可寻,剩下赤裸裸的本真面目——一样的皱褶,一样的赘肉,一样的不成比例。
任何一场战役,无论多么悲壮,总有结束的时候。
此役过后,上海还能留下什么?
4月14日,突然出现一则消息,自4月18日起,投资移民新加坡价格翻倍上涨到近1亿人民币。他们似乎已经预知到,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股富人疯狂的移民潮。
今天,我在朋友圈还看到一则消息:世界级顶尖AI科学家贾扬清于14日凌晨4点从浦东机场飞赴美国,距他于2019年加入阿里巴巴领导大数据计算平台的研发工作仅仅过去了3年多一点。
直接原因就是他在上海度过了难忘的72小时……
拥有财富者离开了,拥有顶尖技术者离开了,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正在百度上搜索如何离开。
作为江苏人,很多年前就听过一种说法,说南京是中国最大的村庄。我要,除了南京硬嘟嘟的方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我们所羡慕的优雅。
我无法想像,此役过后的上海,用什么方式记住役中的伤痛,又用什么保留恢复她曾经的精致。
如果选择遗忘,留下的也许只是浮华。
如果选择记忆,那她除了呢喃温存的方言,还能保留什么
她会不会成为一个巨型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