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父亲找回被拐卖24年的儿子说起
-
父母时刻盼望失去的孩子回家
最近,从家乡深圳得知一件十分感人的事,谢岳先生历尽24年的千辛万苦,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通过科学鉴定,终于找回了在2岁被拐卖的儿子谢浩男。
这事说明了政府有关部门的为民勤政;更深深表达了一个父亲的坚持,对亲情的不离不弃,父亲对儿女无限的爱。也许是失去可爱宝贵儿子的悲痛和煎熬,后来谢先生的婚姻状况引起了非议。
曾经有一对母女相依为命,后来女儿长大与母亲合不来(可能心里和精神疾病),离家出走。这个母亲每天晚上,门都不上锁,等待她女儿回来,头发都白了,也不知道她的女儿还在不在,不知会不会回来,她一直在等。女儿在外面受了很多苦,想回来看看母亲,白天不敢回来,半夜回来,推门就开看见灯还亮着,女儿知道她母亲这样日夜等自己,女儿嚎啕大哭。
父母亲这种为儿女的牺牲和伟大的爱从哪里来的呢?
圣经里耶稣基督讲述了一个浪子回头,父亲最终得到了失去儿子的事,说明天父对人类的爱,他不但来寻找,也耐心等待。告诉了我们这爱的来源。
虽然他们失去儿女和得回儿女的原因和过程不同,但父母亲对儿女的爱是一样的。
耶稣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14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 15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16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17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18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19 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做一个雇工吧!’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21 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22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 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 24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
这是耶稣讲的故事中最细腻、最令人感动的一个。这个故事,从一个对生活厌倦了,并且想获得自由的固执的年轻人身上开始。父亲分了家产,小儿子席卷这些家产离家出走。这个年轻人不知道钱的价值,他也不学习做道德正直的人,他只想自由地满足他的每一个欲望,他想取消他父亲对他的管教,靠他的狂想、自由念头生活,他拒绝家庭,拒绝父亲,拒绝他原来有的美好的一切,他甚至拒绝他真实的自己。
俗话说:一朝出屋半朝难。去外面受苦才知道家里的好,很多人来到美国干各种苦工,才知道神经病来这里受苦。
这个年轻人,他的钱很快就花完了,饥饿迫使他屈服,结果,他成了他自己欲望的奴隶。本来想自由,反而成了饥饿的奴隶。他不得不学会向主人发出请求,他发现他已经活得像猪一样,甚至比猪都不如。因此,他回想起他父亲家里的富有。他可能想到当年他离家出走时,即使是猪食的生活也比他现在好。
耶稣寓言里的这个小儿子在离家出走时,可能就不是他自己。当他开始认识到他自己家里的生活比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要好的时候,他就是找到原来的自己。他决定回到父亲身边。小儿子悔改的动机并不高尚,认罪也不彻底。他的回转并非放下高薪工作、荣华富贵,只是因为穷困潦倒、混不下去(17-19节)。但是,一个人只要诚实地承认自己走投无路、清醒地知道世界冷酷无情,就能“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20节),成为回家的开始。
父亲什么态度?你是什么态度呢?整个寓言的故事里,最美的情节就在下面。正如所有的儿童们都知道的那样,因为这个人败家子,他的父亲可能不会接受他。当一个儿子浪费了家里的宝贵财产,又使家庭蒙受名誉上的损失时,父母亲的反应可能就是愤怒。可是相反,这位父亲当这个年轻人离家还有一段路时,老父亲看见了他,认出了这个破衣烂衫的儿子,跑过去迎接他。这位父亲难道没有日思夜盼的看着这条路等这个儿子归来吗?这个小儿子又饥又渴,想好了忏悔的话,不配做儿子。但是不等他讲完,他的父亲打断了他的话,这位父亲因为这个浪子不回,心里受的苦比小儿子还多,他是日思夜盼这个儿子回家啊!
父亲要来了衣服,戒指和鞋子。衣袍表明他是一位特别的客人,戒指表明他有特别能力,鞋子表示这个儿子是自由人,不再是奴隶。他们宰肥牛庆祝这件事,这件事不是这个儿子配得到的,但是有哪一个罪人敢说他配得神的爱呢?我们背叛了祂,得罪了祂,只要我们能回转,他不但不追究我们,而且把我们认为儿子,好好对待我们。
你有没有把自己与这个小儿子联系起来?你想不想自己这几十年来做的一切等神喜悦吗?
一个人读完了这个故事,如果说这就是我,我就是那个离开了神去走自己路的那个人的话,是有愿意回来。神就像这位父亲一样爱你,无论你做了什么,他都会饶恕你,无论你游荡到何处,他都等待等你回家。
故事的后面,耶稣用一位兄长不满弟弟回家来,在他自以为义的态度中,他反对父亲这样做。
这也是批评了以色列人不愿意神的救恩临到外邦人。那些自以为义的以色列法利赛人不愿看到被自己鄙视的税吏和罪人竟然与自己殊途同归、一同有分于神国(2节),所以当神为全人类预备好国度以后,他们也像大儿子一样觉得太不公平,所以“生气,不肯进去”(28节)。
今天,有些人也常常说:“如果某某这样的基督徒,也能上天堂,那我宁可下地狱”。这样的赌气不但无知、而且危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拒绝的什么,也不知道地狱里有什么;他们既不知道自己在神面前的污秽,也不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丑恶。
有时候,我们对其他悔改的人,认为这个人这么坏,怎么神会接受他,从而对这个人悔改不相信,甚至都拒绝接受神和祂的儿子耶稣基督。
父亲耐心地听着大儿子没有爱心的谈话,然后他确认他对两个儿子的爱。
对这两个儿子做一番比较,是这个寓言最重要的目的。耶稣正是面对一群行为像大儿子的人解释他的的行为,他为什么要救罪人。自己认为做好人反而不相信人会悔改,不同意神会接纳这样的人。
耶稣讲神关心你们每一个人,你和我可能都是两个儿子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有时是这个,有时是那个,今天像这个,明天像那个。不仅你和我,所有的人都走过这个年轻人的路,但是,罪不是耶稣的主题,神的宽恕和赎罪才是最主要的(有错不用怕,最主要神是爱)。
耶稣来向我们显示神无法令人相信的爱,他要你和我回家,他要你和他一同同乐,一同享受他的富有。今天一些离家出走了一段时间,需要回家的请接受,相信,悔改加受浸。
神和天使一道欢呼,你今天回来了!